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3 05:01

  本文选题:隐含碳 切入点:瓦尔拉-卡塞尔模型 出处:《资源科学》2011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利用瓦尔拉-卡塞尔模型,计算了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2002年与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3.64亿t和9.81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1.28亿t和2.70亿t;加工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0.48亿t和0.96亿t。2002年与2007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2.84亿t和8.08亿t,分别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的29.8%和47.4%。同时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在日本、欧盟、东盟三技术水平情景下分析后,发现碳减排空间巨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快的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同时国际社会应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承担与其相匹配的减排责任,并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双赢",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Valla-Castle model. The implicit carbon content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2002 and 2007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icit carbon content of China's export trade in 2002 and 2007 is 364 million t and 981 million t, and that of import trade is 128 million t and 270 million t, respectively. The net implied carbon output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as 284 million t and 808 million t respectively in the years of 48 million t and 96 million t.2002, accounting for 29.8% and 47.4% of the total domestic emissions in that year,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lied carbon in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in Japan. After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of EU and ASEAN,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huge space for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hina should speed up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adjustment of energy structure, the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and embark on the road of low carbon economy as soon as possi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urge developed countries to honour their commitment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ies commensurate with their emission reductions, and to actively promote advanced technologies,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is spread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increased, so as to realize the "win-win" between glob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o mitigate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冶京诚秦皇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转移排放与碳泄漏在谈判中的应用研究”(编号:2010CB955502-02)
【分类号】:F752.6;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2 潘家华;郑艳;;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世界环境;2008年04期

3 王正鹏;李莹;李德贵;;进出口贸易对中国能源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初步分析[J];中国能源;2008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杰,俞立中;上海市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贡献量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2 潘家华;郑艳;;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世界环境;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2 ;环球[J];环境经济;2008年07期

3 彭近新;;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2期

4 林而达;;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亲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3期

5 侯艳丽;昂莉;杨富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攻坚正酣[J];世界环境;2009年05期

6 David Doniger;Jake Schmidt;Alvin Lin;;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及之后的前景展望[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7 ;“气候智能”型世界并不遥远[J];国际融资;2009年11期

8 张建伟;;完善法律实现气候正义[J];环境保护;2010年24期

9 赵晓红;;从气候变化问题看全球环境斗争与合作[J];新远见;2009年06期

10 ;解振华副主任就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答记者问[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卡卡海尔;;在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的讲话[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高广生;;中国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考虑[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4 王豫林;;如何应对气候对健康的影响[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5 丁海芳;潘正林;;试论气候变化引发的标准化工作新课题[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苏占胜;王连喜;;宁夏气候变化特征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苏晓岚;;沧海桑田塔克拉玛干[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陈迎;;把握中国在气候变化上核心利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6:未来几年气候变化研究向何处去[C];2007年

9 陈英慧;;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陈晓光;苏占胜;陈晓娟;;全球气候变暖与宁夏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尚军 徐力宇 杨骏 郇公弟;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发出一致呼声[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赵嘉政;斯洛文尼亚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N];光明日报;2009年

3 宋蕾;联合国报告:碳交易机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4 沈逸尘;欧盟拟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欧元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贸易报;2009年

5 记者 罗晖;使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驻开罗记者 于毅;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呼声[N];光明日报;2009年

7 记者 陈晓晨 实习生 崔真;发展中国家声音会越来越强[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于宏源;着眼发展 与友共赢[N];解放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方旭燕;气候变化财金政策待调整?“适应”比“减缓”更重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钱“真没有”还是“可以有”?[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张乾红;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制度选择[D];武汉大学;2010年

4 傅聪;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仕玉治;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康银红;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预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郭靖;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影响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雷芸;环境税正义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建光;基于MM5模式研究成都市城市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涂莹;气候变化对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田展;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影响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4 冯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黄聪;克拉玛依人工林景观格局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6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7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8 张国胜;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孙晓娟;气候变化对阿克苏河流域径流量及平原水库的影响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0年

10 初光;影响国际气候变化合作的因素:谈判集团与理论分析[D];外交学院;2004年



本文编号:15596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596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e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