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间碳排放强度的收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碳排放强度 切入点:σ收敛 出处:《统计与决策》2013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以中国各省区1995~2009年的碳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出口和城市化数据为样本,把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概念引入到碳排放强度领域,探讨了中国省际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收敛性,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碳强度存在σ收敛、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影响中国碳强度的因素,发现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最显著。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carbon intens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import and export and urbanization from 1995 to 2009,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convergence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to the field of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The convergenc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er unit of GDP between provinces in China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蟽 convergence, 尾 absolute convergence and 尾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among regions in China.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are further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per capita GDP,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0年度国家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NCET-10-0825.) 国家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资助重点项目(2010001)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12YJC79010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1S0203)
【分类号】:X196;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2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3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4 李阿萌;张京祥;肖翔;;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5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6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7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8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9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高丽君;刘正林;;区域分层次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分解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卞勇;匡耀求;黄宁生;;我国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差异性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9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邱松;东北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吴开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万建香;环境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张云;绿色信贷对我国环境质量改进效应的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6 李怡欣;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李娟;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分析模型与中国应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4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5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6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7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8 辛华;;低碳经济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与对策[J];开放导报;2009年05期
9 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年02期
10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2 孙敬水;;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相伟;;碳排放强度视野下的中国经济“低碳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06期
4 张炎;;美国2009年能源相关的碳减排量创历史新高[J];国外核新闻;2010年06期
5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6 王彦佳;;实践低碳经济:兼顾GDP创造和CO_2排放[J];WTO经济导刊;2010年02期
7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8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8期
10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3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2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3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思;节水生活要算算自己消耗的“水足迹”[N];中国水利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高慎盈 黄玮 尹欣 吕林荫 张航 林颖 陈俊s,
本文编号:15856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85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