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经世济民大情怀——张薰华教授经济思想评述

发布时间:2018-03-15 18:01

  本文选题:土地批租 切入点:经济规律 出处:《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薰华教授在60余年教学与学术生涯中,不仅对《资本论》的教学和传播不遗余力,而且科学地运用《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学界所称道。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着重研究以社会生产力系统为中心的经济规律体系,并特别研究了人口经济、土地经济、科学技术经济和交通经济,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土地批租"的政策建议,并得到了政府采纳,影响深远至今。张薰华教授还特别注重对生产力和经济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经济学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创新的阐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长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张老形成了两条独特的研究思路:一是从生产力研究出发、深入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探索各种生产要素的产权、使用权和所有权如何通过利息、地租和利润等分配关系在市场上的实现途径问题。
[Abstract]:In his teaching and academic career of more than 60 years, Professor Zhang not only spared no effort in the teach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Capital", but also scientifically applied the basi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apital" to study the socialist economy. In -20s, he began to study the economic law system centered on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In particular, it has studied population economy, land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economy, and put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land lease" for the first time in China, which has been adopted by the government. Professor Zhang also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economic laws, and innovatively expound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super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basic laws of economics. Combining the classical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China, Zhang Lao has formed two unique research ideas in his long-term research and teaching work: fir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y of productive forces, he goes deep into the population.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how to realize the property right, right of use and ownership of various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the market through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s of interest, land rent and profit.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F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产力研究》·封面人物·名录[J];生产力研究;2009年02期

2 ;《生产力研究》·封面人物·名录[J];生产力研究;2009年10期

3 ;《生产力研究》·封面人物·名录[J];生产力研究;2009年22期

4 ;有机扩大再生产[J];经济问题;1989年11期

5 叶奕尧;;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研究的进展[J];学术月刊;1986年07期

6 齐咏冬;试论经济规律体系及其实现的经济机制[J];中州学刊;1985年06期

7 陶增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发挥多种经济规律的综合作用[J];东岳论丛;1983年01期

8 连廷广;包永善;;第二次经济规律体系问题讨论会综述[J];经济研究;1984年02期

9 王儒化;注意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体系的综合作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0年11期

10 杨永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几个问题[J];经济纵横;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茂林;;生产力研究的创新性成果——《生产力学》序Ⅱ[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翟立功;;生产力研究的第二次飞跃——《生产力学》序Ⅲ[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3 ;提交中国生产力学会的第十三届年会论文及著作目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4 许凯扬;李国民;;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循环经济研究[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0届年会代表名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6 李治海;;发展经济与生态效益[A];“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大北京’论文集[C];2004年

7 ;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简介[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8 扎其其格;;浅析生态建设与经济的关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牟艳艳;崔磊;袁守军;帖靖玺;张继彪;;循环经济建设成就中国产业的生态健康[A];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首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4年

10 任庆;;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到恢复型经济的转变[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发所 李周;“十五”期间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史晨昱;戴利:主流经济学的叛逆者[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记者张春海 通讯员李礼;将经济系统视作生态系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余化良;“硅谷”是系统和机制[N];新华日报;2000年

5 梁怡;循环经济学构画的图景日渐清晰[N];上海证券报;2007年

6 汪恕诚;C模式:自律式发展[N];学习时报;2005年

7 ;生态经济学[N];经济日报;2003年

8 本报资料室提供;生态经济学[N];中国花卉报;2003年

9 廖曰文;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与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刘民权 俞建邱 王曲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从人类发展视角看可持续发展[N];中国人口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富岳华;生态哲学视野中的生产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2 杨丙山;能值分析理论及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星;贵阳市乌当区生态[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4 杭爱兰;基于生态群的技术创新及绩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董建;共同活动方式与集体力[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刘战礼;环境技术评价的理论及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刘琦翔;深层生态学视野中的绿色消费[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董华英;山西大寨村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笑笑;典型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经济开发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石纪伟;知识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16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16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