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积累和就业问题文献综述
本文选题:资本积累 切入点:就业 出处:《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但是剩余价值是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途径曾经在理论界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本文试图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在总结经济理论关于资本积累和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基础上,分析中国资本积累方式和资本积累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形势,探讨不同的资本积累方式和就业总量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适合国情的资本积累方式。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that surplus value is the main wa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but the surplus value is the only way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have had a heated deba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as research background,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conomic the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mployment, analysis China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 economy employment situation,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total employment, i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full employment under the proposed conditions for capital accumul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第三批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我国就业形势研究》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F0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民;;马克思的宏观失业理论[J];当代财经;1990年05期
2 杨星;资本积累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3 杨永华;马克思和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4 石晶莹;《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8期
5 侯高岚;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6 巫文强;;中国社会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革的历史回顾及制度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8年09期
7 王向成;论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和现实[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8 张义柱;;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在我国的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07期
9 王元璋;杨丽艳;;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的方法论及其现实意蕴[J];江汉论坛;2008年04期
10 简泽;;技术创新、资本积累与工业化的增长和就业效果[J];经济经纬;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贵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徐德信;陶有凤;;安徽与江苏人力资本状况的简要比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刘秉镰;刘勇;;对我国公路水运交通省际资本存量(1952-2004)的估算[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饶逸飞;;对转轨时期中国资本积累方式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8 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的新增长点[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孙金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10 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江;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A];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分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梁东黎;;初次分配的要素投入结构视角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田永坡;;产业结构、工资刚性与大学生就业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汪阳洁;姜志德;王继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发挥效力了吗?[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宪;;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8 干春晖;郑若谷;;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演进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中国1978~2007年“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9 刘宪;;劳动者报酬下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10 王君斌;李阳;;非完全竞争市场、技术冲击和中国劳动就业——动态新凯恩斯主义视角[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阳;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肖瑶;我国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浩;沈阳市苏家屯区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韩国强;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银桥;新市民就业中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余小阳;上海职能总监期望薪酬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子珍;云南农民科技培训的效率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西;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当前我国的失业人口问题[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王芳,陈文玉;从《资本论》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与我国失业问题[J];商业研究;2001年09期
3 刘初旺;我国消费、劳动和资本有效税率估计及其国际比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李元旭;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就业水平的关系[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4期
5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年04期
6 刘宪;中国经济中不存在资本的过度积累——兼与史永东、袁志刚商榷[J];财经研究;2004年10期
7 裘雨明;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变迁与就业弹性实证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时立荣,马方;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1期
9 卫兴华;劳动价值论讨论中的一些观点质疑[J];当代财经;2002年12期
10 杨文进;;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容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欣露;赵冬杰;;“无就业增长”辨析——基于资本和劳动的关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张苏南;;从发展经济学就业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1期
3 章安平;内含制度因素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年12期
4 高全胜;;带劳动力流动成本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王莉;;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绩效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左娜;李希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03期
7 尚慧芳;;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8年04期
8 温立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对称性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24期
9 崔玲;;试析劳资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年23期
10 崔俊富;刘瑞;苗建军;;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兼论经济增长贫困陷阱[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炳元;;不分明Solow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2 薛治龙;;经济增长模型分析[A];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C];2002年
3 王瑞;;制度内生的一个经济增长模型——以法律制度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陶为群;;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工资与国民收入比例——基于国民收入使用的分析视角[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黄少安;韦倩;;一个包含合作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6 李晓峰;钱利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渠道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余秋荣;;想方设法造“饭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增长问题[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8 张业圳;;收入分配与个人努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张美恋;林熙;;经济增长的神经网络模型[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蔡f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就业促进会;就业增长长期内生于经济制度和体制选择 短期内生于宏观周期和相对景气[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1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人保部四措施促进就业增长[N];证券时报;2008年
3 钱飞鸣;“无就业增长”考验发展智慧[N];深圳商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孙忠法;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董国勋 统筹谋划 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N];中国人事报;2009年
5 陈耀(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工业化应以就业增长为中心[N];发展导报;2003年
6 王一鸣;促进旅游就业增长需要消除几个瓶颈[N];人民政协报;2004年
7 姜方烈 记者 陈萍芬;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N];宜春日报;2009年
8 陈支农;美就业增长背后有隐忧[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9 记者 祁小军;延长县广开渠道促进就业增长[N];延安日报;2009年
10 ;保增长 8%可能成为明年首要目标[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殿伟;东北地区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姜超;税收与经济增长[D];清华大学;2005年
3 战梦霞;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梁国超;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曹建云;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王旭升;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9 谢玉先;中国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景华;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婧;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理论[D];厦门大学;2007年
2 李毅;基于经济增长模型的动态效率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3 石磊;我国教育投入的规模与效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s,
本文编号:1619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19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