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自然资本的生态足迹分析
本文选题:中美双边贸易 切入点:自然资本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从自然资本的角度分析中美从双边货物贸易中获得的生态利益,自然资本以生态足迹(EF)测度,并采用产品用地系数矩阵(PLUM)方法计算。本文构造商品贸易量向量、用地转换系数矩阵及等价因子向量,并建立矩阵算式,测算1992年至2010年中国向美出口及从美进口的全部商品的EF值,进而分析双边货物贸易EF值的贸易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实际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但中国的实际用地丰裕度降低,为实现出口商品的结构提升,中国付出如下代价: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恶化、出口EF结构碳化、从碳汇用地净进口国转变为碳汇用地净出口国。②美国的碳汇用地EF贸易条件改善、出口EF结构绿化,美国用实际用地换取中国的碳汇用地。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并未考虑自然资本的代价。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为贸易伙伴国提供碳汇用地的负担加重。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制成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尽量减少产品出口所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btained from the Sino US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from the angle of natural capital, natural capital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measure, and the products with coefficient matrix (PLUM)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goods trade. This paper constructs vector conversion coefficient matrix and equivalent factor vector, and establish the matrix formula from 1992 to 2010, estimates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l the goods impor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F,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e in bilateral trade in goods EF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 actual land EF improvement of terms of trade, but the actual land China abundance decre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commodities, Chinese pay the following price: carbon sequestration with EF deterioration of terms of trade, export structure of EF carbide, carbon sequestration from the land into a net importer of carbon with a net exporter. Improving the EF terms of trade the United States export carbon sequestration, EF structure Green, United States with the actual land for China sink land. For a long time, Chinese did not consider th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to improve natural capital price.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growth also means that China trading partners provide increased carbon sequestration land burden. We should seriously consider how to seek balance in manufactured goods. Betwee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export growth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how to reduce the cost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exports.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进出口贸易内涵自然资本与生态资源贫瘠化假说——以生态足迹为测度的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南北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贫瘠化——来自中国的数据”
【分类号】:F752.7;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航;宋豫秦;;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武汉市自然资本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2期
2 刘建兴;许肃;;基于生态足迹的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国际比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3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4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5 ;资讯[J];新知客;2008年12期
6 曾昭斌;;基于生态足迹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可持续发展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戴鹏;;青海生态足迹评价及促进绿色发展的思考[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8 朱环;郑广宏;乔俊莲;顾国维;;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应用中热点问题及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6年01期
9 孟晓军;刘志辉;秦春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区域生态安全测度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10 张晶;;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问题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5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2 诸大建(《绿色前沿译丛》主编,,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从浅绿色到深绿色[N];文汇报;2002年
3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罗俊强 周青平;建立自然资本交易市场[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5 李利锋 徐彬;生态足迹列出大脚黑名单[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6 杨涤;第四种形态的资本:自然资本[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10 实习记者 任敏;北京人均生态足迹最高[N];北京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梅;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理论及实践[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10 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克坚;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在潮州市的运用[D];暨南大学;2006年
2 刘建兴;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地理分布[D];东北大学;2005年
3 任茜;县域生态足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5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6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3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