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地区经济差异影响研究评述
本文选题:一体化 切入点:区域集团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签订贸易协定。伴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如火如荼的展开,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注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影响。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地区经济差异影响研究的兴起主要基于国际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两条主线展开。学界分别从贸易转移、知识外溢与干中学、要素价格和要素流动、市场接近以及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等框架形成了国外部分经济学家研究一体化对区域集团内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所得到的成果,以及今后可能的热点及方向做了相应的追踪。这既有助于拓展我国学者的研究思路,又可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
[Abstract]:Since the 1990s, various countries have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signed trade agreem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Economist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integration on the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in regional groups. The rise of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within regional groups is mainl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new economic regions. There are two main lines of Neo-Confucianism.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en transferred from trade, The framework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dry middle school, factor price and factor flow, market proximity and circular accumulation cause and effect mechanism have formed the results of some foreign economists'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teg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within regional groups. The possible hot spots and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are traced, which is not only helpful to expand the research ideas of Chinese scholars, but also to provide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basis for th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3033
【分类号】:F06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崔影慧;张薇;王翠红;;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0期
2 张世晓;;金融环境与企业融资结构的区域效应[J];山东经济;2011年06期
3 刘红;;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2008年06期
4 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年03期
5 刘长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12期
6 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7 张艳;刘亮;;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1期
8 张卉;詹宇波;周凯;;集聚、多样性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高举;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及其升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7 练振中;临空经济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汤卫东;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路径、模式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梦泓;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周敏李;集群式供应链成本核算与控制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争波;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振磊;基于金融地理理论的区域金融中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惠海霞;区域增长极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付明月;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地区间农业经济增长不均衡的影响[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任萌;我国钢铁产业跨区并购的发生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赵艳;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致浩;我国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王赢政;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10 沈德景;技术采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D];东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莞;谢富纪;;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评述与整合[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黄海清;何有良;;小世界网络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评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8期
3 郑绍昌,平寅龙;试论亚宏观经济控制[J];浙江学刊;1986年05期
4 张倩肖;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差异与地区产业开发[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朱庆;费农·史密斯与实验经济学[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11期
6 李乾文;熊彼特的创新创业思想、传播及其评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8期
7 刘飞;;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炫耀性消费研究述评[J];社会;2007年04期
8 李晓翼;;章乃器经济思想述评[J];求索;2008年07期
9 鲁兴启;;创新型区域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评述[J];企业经济;2008年10期
10 薛绯;王立新;曹如中;;经济增长理论述评:基于知识视角的演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孙涛;;历史计量学研究进展评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圣民;;制度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最新进展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赵锦辉;;魁奈再生产理论评述[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裴丽欣;刘长礼;叶浩;杨柳;张云;董华;侯宏冰;姜建梅;;经济计量模型研究及其在滹沱河流域水污染损失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6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宗文;信心十足的中国迎来新世纪[N];中国财经报;2000年
2 叶辉;陈惠雄与快乐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7年
3 石长华;解读经济一体化[N];中国国门时报;2003年
4 段俊;一个话题的两个层面[N];深圳特区报;2009年
5 《学习时报》社 张素峰博士;经济全球化给我们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唐学鹏;博弈论归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简·丁伯根[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波;自然垄断行业的有效竞争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任盈盈;科技生产力及其流动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2 吴欢;樊纲经济思想研究[D];海南大学;2010年
3 张敏;内外资地区差距与经济稳态增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刘维纳;福建省县域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云菲;我国基本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林清秀;闽江流域生态经济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0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