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源泉的追问:劳动力使用价值大于其价值并创造新价值
本文选题:劳动力使用价值 切入点:劳动力价值 出处:《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大于自身价值的特殊属性;劳动力价值一般是按资本获利多少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由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劳动力价值的高低。劳动力使用价值来源于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知识和技能增长,可以无止境提高,形成大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生产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的不同概念,指出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与资本交换并创造价值。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力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就是劳动的物化,就是价值的创造"[。1]因此,价值源泉不是抽象劳动,而是劳动力使用价值。长期以来,"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被视为价值源泉的定义,它与"价值是抽象劳动"发生矛盾,应予扬弃。
[Abstract]:The labor force commodity has a special attribute that the use value is greater than its own value; the labor force value is generally determined by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hip of how much capital gains,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is determined by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comes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ower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which can improve indefinitely and form the labor productivity which is greater than the value of labor force. Creating value and surplus value. Marx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labor and labor, and pointed out that it was not labor. Marx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he use value of labor force itself has the special attribute of becoming a source of value. Its actual use i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labor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 [.1]. The source of value is not abstract labor, but labor force use value. For a long time, "abstract labor creates valu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definition of value source, which conflicts with "value is abstract labor" and should be sublated and abandone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蔡继明;再论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创造[J];理论视野;2001年06期
2 钱伯海;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谷书堂;柳欣;;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苏星同志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管德华;;我国生产劳动理论的论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田凤雅;;农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应用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4 贾燕兵;李建强;卞兴云;;基于宏观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与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5 王海鸿;韩娜娜;朱前涛;;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6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方丽;;贵州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路径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8 张远秀;论生产性劳动的外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9 刘家树;齐昕;;基于微笑曲线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问题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于革非;;从库恩的范式和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硬核”[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霍敬裕;;区域合作中地方政府信息沟通责任研究——不完全信息状态难题的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朱钟棣;;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在贸易与收入分配问题上的论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夏丹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济学分析及政策选择[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藏波;杨庆媛;周滔;;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房价与地价关系研究——以六大区域代表性城市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纪玉山;;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重建公平[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8 冯子标;焦斌龙;;劳动同质性的假设是劳动价值论走不出困境的根——兼论劳动同质性、劳动价值论与人力资本[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林金忠;;西方主流经济学分配理论评析[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10 徐玉婷;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国庆;后工业经济与经济虚拟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6 闫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秋苹;当代中国报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康丽丽;最低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梁维维;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武岳;中国贸易结构变化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艳丽;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牟丽明;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分工演进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钱伯海;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J];当代财经;1999年12期
2 苏星;;劳动价值论一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锁;;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对劳动力价值的影响[J];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王元;;劳动力价值实现与农村人力资本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10期
3 刘志锁;;90年代以来劳动力价值问题研究述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廖生明;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方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刘春梅;按劳分配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关于资本积累规律与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讨论[J];世界经济;1982年09期
7 彭仁钧;;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劳动力价值呈下降趋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8 彭仁君;劳动力价值变动趋势的再探讨——与蒋学模同志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9 董藩;焦建国;;劳动力商品租赁论——兼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起点[J];财经问题研究;1991年07期
10 李福生;试论行员工资的性质与内含结构[J];福建金融;199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新民;;按劳分配不等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谦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世祯;;对陈征所著《〈资本论〉解说》一书的几点商榷[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4 严法善;;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5 徐兆辉;郭照蕊;傅旭霞;;企业薪酬网状模式分析[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冯金华;;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完全竞争产品市场模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7)[C];2008年
7 朱妙宽;;教育部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蒋学模;;对劳动力商品范畴的再认识[A];当今中国经济学八大理论热点[C];1994年
9 胡世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建立与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10 胡世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建立与发展[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魏文彪;劳动力适度短缺或非坏事[N];中国审计报;2007年
2 张楠;按劳分配 劳动力价值几何[N];中国财经报;2006年
3 何丰伦;网上流行“晒工资”[N];中国税务报;2007年
4 何志成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农民工现象与劳工标准[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5 魏文彪;劳动力相对短缺亦非坏事[N];西部时报;2007年
6 记者 俞嘉骏;上海市应利用相对优势吸引人才[N];组织人事报;2006年
7 四川师范大学 石开贵邋石晓莉;同命不同价的法律思考[N];光明日报;2008年
8 魏文彪 (南昌 编辑);劳动力适度短缺并非坏事[N];华夏时报;2007年
9 何丰伦;网民“晒工资”,劳资博弈添依据[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巫继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科院;低标工资 社会公害待除[N];证券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利民;中外工业化进程中的工资水平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映晖;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显宏;农民工劳动力产权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朱贵云;中国农民工收入与生活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阈下的我国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1年
2 阿如娜;马克思恩格斯就业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小健;学习劳动刍论[D];湖南大学;2007年
4 陈子君;教师劳动的性质与价值创造[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伟;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工资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6 吴炜;我国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政策与制度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7 吉吉衣石;高压输电架线行业彝人农民工的涌现和组织[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熊来平;我国现阶段剥削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9 姚志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薪酬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罗跃君;劳动价值论的回顾与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1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