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震级法的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评估框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11:35

  本文选题:新兴技术 切入点:经济效应 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3期


【摘要】:新兴技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把握新兴技术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从新兴技术的内涵出发,分别从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两个方面,对新兴技术经济效应进行了阐述。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经济效应评估综述基础上,提出运用"震级法"评估新兴技术经济效应的设想,并具体描述了震级法的基本步骤,以期为下一步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Abstract]:To a large extent, emerging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or even a count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rasp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using "magnitude method" to evaluate the economic effect of emerging technology, and describes the basic steps of magnitude method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empir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639002) 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2010GXS3K083)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Z101108001810019,Z1110805551101)
【分类号】:F06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顾新建,林纪烈,韩永生;大成组技术的经济效应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4年04期

2 尹波;鲁若愚;;新兴技术发展管理的文化特征研究[J];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3 孙海;;煤制油技术产业化的经济效应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01期

4 蒋远胜,肖思顺;转基因作物(GM Crops)技术经济效应及其对农民收入、健康和环境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滢;现代技术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小琼;实物期权在新兴生物技术管理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胜江;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平台及其价值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5年11期

2 涂玉龙;;实物期权下的企业投资决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09期

3 龙怒;中外烟草业发展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4 张伟;刘德志;;新兴技术的扩散过程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年11期

5 顾复;陈芨熙;;一种基于标签的产品和零部件网页的自组织分类编码方法[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7年02期

6 顾新建;吴迪冲;纪杨建;;面向低碳经济的成组技术[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10年01期

7 成红,邵云飞,陈璐;技术MBA的动因及实例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8 成红,银路,周岚;高新技术行业动态联盟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01期

9 李仕明;李平;肖磊;;“市场需求”与“机会陷阱”——关于我国小灵通发展的思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10 李仕明;谭扬;;技术与市场:合则利分则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天柱;银路;;现代生物技术动态投资决策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峻峰;;基于新兴技术演化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以计算机技术和IBM公司为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李宏贵;熊胜绪;刘福成;;互补资产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个理论模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陈士俊;柳洲;;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从自组织理论看高技术企业形成的条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刚;中国技术管理学科演进发展状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谭杨;我国电信业改革及其改革绩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朱新财;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网络的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高峻峰;配套环境对新兴技术演化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宋艳;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冯薇;现代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及企业的相关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霍保世;产品研发过程与发生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卢文光;新兴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及其成长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10 张瑛;新兴技术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智卿;新兴产业技术不稳定对融资结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董波;关于诺基亚技术支持服务外包的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鲍敏;YT公司生产线精确复制及变化控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岩屹;ASB公司新技术开发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熊韬;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王涛;中国煤制油产业法律规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立丽;村镇应急服务中地震监测技术的评价与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孟蕾;新兴技术商业化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徐艳;新兴技术引致商业模式创新并成功商业化的探索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10 邸卿;新兴技术获利方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建业;李智;;“煤制油”势在必行[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6期

2 徐学光;论船舶成组生产体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95年Z1期

3 顾新建,祁国宁;大成组技术与大规模定制生产[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1999年04期

4 陈士俊,柳洲;关于科学技术学学科建设的策略性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仝允桓,谈毅,饶祖海;技术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胡燕京,马风华;实物期权在R&D项目投资评价中的应用[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顾新建,祁国宁;全球集成制造与大成组工程(一)[J];工厂建设与设计;1996年06期

8 顾新建,祁国宁;全球集成制造与大成组工程(二)[J];工厂建设与设计;1997年01期

9 邓光军,曾勇,唐小我;新兴技术初创企业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02期

10 李仕明,李平,肖磊;新兴技术变革及其战略资源观[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莉;张向先;;高技术开发区运行机制中和谐与突进规律的研究——论“凝聚经济效应”[J];技术经济;1992年Z1期

2 王玉;论 Internet 的经济效应[J];中国信息导报;1997年11期

3 王文婕,官建成;技术进步贡献率与新兴技术投资战略[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4 林书雄;;新兴技术的内涵及其不确定性分析[J];价值工程;2006年09期

5 李仕明,李平,肖磊;新兴技术变革及其战略资源观[J];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6 张东光;刘浩;王江涛;;产业集聚区域经济效应及其培育[J];潍坊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许耀;论高科技的经济效应[J];生产力研究;1995年04期

8 赵洪江,陈学华,苏晓波;新兴技术、新技术、高技术及高新技术概念辨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11期

9 黄鲁成;卢文光;;基于属性综合评价系统的新兴技术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09年04期

10 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胡双梅;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N];中国人口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宗年;新兴技术管理体系与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赵自芳;生产要素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颖;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产业融合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2 魏国平;新兴技术管理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蔡爽;基于专利的新兴技术商业化潜力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4 何颖琦;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践效果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巫正霞;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6 邹积亮;产业地区转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渠涛;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3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3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9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