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集中度对中国产业及公司商业信用影响的研究
本文选题:商业信用 切入点:信用风险 出处:《湖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决定市场绩效。商业信用是一种涉及融资和经营的重要市场行为,但目前,针对市场结构对商业信用行为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了一种重要的市场结构指标——市场集中度,研究其对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集中度对商业信用的影响。运用一个静态博弈模型,本文分析了在当前中国信用危机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处于强势竞争地位的企业可以运用获得的商业信用增加收益。 2.中国上市公司商业信用现状。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获得的商业信用和提供的商业信用的总体状况,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信用作为一种融资手段或者市场竞争手段,被企业越来越广泛的采用。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各产业的商业信用状况的演化情况,发现各产业的净商业信用率和商业信用容量根据产业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3.市场集中度对产业商业信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表征各产业的集中度,利用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各产业净商业信用率出现增加的趋势,但市场集中度对产业的商业信用容量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4.市场集中度对公司商业信用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和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表征整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及公司在该产业内所处的竞争位置,研究市场集中度对商业信用行为的影响。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商业信用率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所起的作用大于整个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各产业的商业信用行为受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而各个公司的商业信用行为,较多的受到公司在市场结构中的具体位置的影响,同时表现出整个产业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因此,中国上市公司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的有效途径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公司自身的努力使得其在市场结构中处于有利位置,同时需要国家从制度方面着手调整各产业的产业结构,使得市场竞争的主体——公司——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相对均衡的位置。
[Abstract]:According to Harvard Schoo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market structure determines market behavior and market behavior determines market performance. Business credit is an important market behavior involving financing and managemen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structure on commercial credit behavior. In this paper, an important index of market structure, market concentration, is chosen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structure on commercial credit behavior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include:. 1.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on commercial credit. By using a static game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at under the serious credit crisis in China, enterprises in a strong competitive position can use the obtained commercial credit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2.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credit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credit obtained and provided by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arketization of Chinese economy, As a means of financing or market competition, commercial credit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by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commercial credit status of various industries of listed compan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net commercial credit ratio and the commercial credit capacity of each industry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dustries. 3.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on industrial commercial credit behavior. The Herfindah-Herschmann index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oncentration of various industries, and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The net commercial credit rate of each industry is increasing, but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has no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ommercial credit capacity of the industry. 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on corporate business credit behavior. The Herfindah-Herschmann index and the company's market share a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of the whole industry and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the company in the industry, respectively. The linear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t commercial credit rat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The market share of the enterprise plays a greater role than the whole industry's Herfindal-Hirschmann Index.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commercial credit behavior of the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s influenced by the market concent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ommercial credit behavior of each company is mostly influenced by the specific position of the company in the market structure. Therefore, the effective way for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o make full use of commercial credit lies in,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the company's own efforts to make it in a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market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ountry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various industries from the system aspect, so that the main body of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any, is in a relatively balanced position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璐;;管好你的信用风险[J];进出口经理人;2011年07期
2 刘国忱;;商道酬信[J];首席财务官;2011年07期
3 宋雯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孙寒;;中国商业信用发展史简说[J];企业管理;2011年08期
5 于长玲;;论金融信用风险[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7期
6 付景英;;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08期
7 王振磊;;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问题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赵迪;;嘉实信用债拟任基金经理陈雯雯:信用债的春天即将到来[J];股市动态分析;2011年33期
9 朱兴勤;;基于IRB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吴建军;汪鑫;;基于交易成本的企业信用风险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凯颂;张小康;;融资约束、商业信用与企业投资行为[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任先行;江合宁;;商业信用的经济和法律分析[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4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7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婉玲;梁开斌;;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9 汤玉枢;;论商业信用与政府监督的关系[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10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 谭永智;信用风险的定义以及如何分类(二)[N];中国贸易报;2004年
2 华夏信用 宋伟江;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意义[N];国际商报;2004年
3 侯丽;品牌培育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大力;信用风险投资的必要条件[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申银万国 屈庆 张睿 张磊;未来两个季度信用风险逐步显现[N];中国证券报;2009年
6 记者 张文绩;警惕赊销中的买家信用风险[N];上海金融报;2009年
7 陈经纬;让我们共同关注信用风险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8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孙晓林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潘虹;信用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9 陈国洲;中国谋划建立 “中国特色”商业信用体系[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朱振;全球信用风险上升幅度尚可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顾乾屏;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熊大永;信用风险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张健;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刘小坤;企业债券:信用风险与市场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杨军;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识别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3年
8 方先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9 齐巍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10 严太华;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我国银行应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陈开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吴文静;基于KMV模型的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熊枫;中国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琴;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倩;C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邓善科;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风险测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曾芳;银行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段玉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邸向珍;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46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4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