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产业群互利共生成长的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18-03-24 05:31

  本文选题:产业集群 切入点:共生治理 出处:《理论月刊》2013年02期


【摘要】: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对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机制设计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学界的研究只是表明问题的重要性和对逻辑及框架进行初步的论述,并没有形成具体的综合框架。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理论对产业演化问题进行研究,努力构建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框架,对框架内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推导产业成长曲线的产业集群互利共生成长模型,实证分析阐明中国不同产业集群效应的成长机理的差异,最后总结并评述产业集群与共生治理的综合框架。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 and symbiotic governance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sign of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but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only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blem and makes a preliminary exposition of logic an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ymbiotic govern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 of industrial evolution, tries to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symbiotic governance, and probes in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framework. This paper deduces the model of mutually-beneficial symbiotic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of growth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nd finally summarizes and comments on the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ymbiotic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分类号】:F062.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2 魏守华,邵东涛;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以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06期

3 李如义;复兴武汉——武汉二十一世纪可能崛起成为世界十大超级城市[J];湖北财税;2003年17期

4 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5 陈志良,江美,吴文芳;培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发展[J];开放潮;2003年07期

6 胡昱,刘文俭;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以青岛电子家电业为例[J];桂海论丛;2003年06期

7 熊晓云,张金隆;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科技效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5期

8 王家新,姜德波;以集群理论指导地区产业分工[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S2期

9 陈通 ,李钊军;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综合运输;2003年10期

10 刘斯康;产业集群理论对实施产业布局的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张耀伟;;基于集群创导导向的航空产业集群治理评价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樊灵芝;;中心城市边缘城区产业集群的规划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9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关义;刘寿先;;第十七章 产业集群治理研究的新视角:社会资本治理[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张英;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政策导向[N];光明日报;2005年

3 实习生 胡虹贤 通讯员 曹亮;区域竞争的关键--产业集群[N];解放日报;2004年

4 吴光伟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导 李红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丁颖新 财富证券有限公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需要产业集群[N];联合时报;2003年

5 郭先登;对青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N];青岛日报;2005年

6 翟慎良;用“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强身”[N];新华日报;2004年

7 周霖;区域产业集群--成长的内生机制与学习路径[N];中国信息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牛海 见习记者 刘涛;我省产业集群正奋力崛起[N];安徽经济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徐峰;产业集群加快升级步伐[N];中国纺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吴迪;从“产业集群”到“集群品牌”[N];中国纺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田春华;产业集群导向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3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4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宋建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模演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云峰;中国省级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6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56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a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