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国际竞争视角下的产权制度与大国兴衰——一个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发布时间:2018-03-25 15:58

  本文选题:官商博弈 切入点:产权制度 出处:《世界经济研究》2012年11期


【摘要】:本文试图为解释大国兴衰提出一个基于非中性产权制度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经济学现有的国家兴衰模型大都是内生增长模型。我们将国际竞争环境这一关键的外部变量引入到理论框架中。本文的分析假定:在开放条件下,民族国家为基本竞争单位,长期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首要目标,大国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或受制于外部环境。我们尝试从商人集团与统治集团的合作方式入手,阐释大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得失。本文认为,以长期增长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其实质是大国非中性产权制度之间的竞争。在开放世界中,特别在大国经济"起飞"阶段,商人集团和统治集团之间形成"收买型"合作,并由此建立倾向于生产性集团的非中性产权保护制度对大国崛起至关重要。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put forward a new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 analysis framework based on non-neutr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 for explain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great powers. The existing models of national rise and fall of economics are mostly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A key external variable is introduced into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nation-state is the basic competition unit, the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rimary goal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interest, the big country rise and fall to a great extent benefit or be restricted by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o a great extent. We try to start with the way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 group and the ruling group.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large countries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ith long-term growth as the core i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non-neutral property rights systems of large countries. In the open world, especially in the stage of "take-off" of the economies of large countries,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rise of a great country to form a "buyout"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merchant group and the ruling group, and thus to establish a non-neutral property right protection system which is inclined to the productive group.
【分类号】:F014.1;F091.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银兴;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2 于永达;吕冰洋;;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江海萍;关于改革的哲学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4 刘国华;走出发展的认识误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5 张廉;马克思与诺思产权制度理论之比较[J];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6 郭东涛,谭志真;制度更是生产力的基石[J];北京经济了望;2000年01期

7 德新;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2期

8 王继平;;产权安全与经济增长[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9 魏海燕;;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进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3期

10 高玉泉;周文;肖钰士;;论生产目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康晓强;;产权理论:马克思和巴泽尔的比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2 周方;;“科技进步”完全体现为“规模经济”[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卢风;;发展的悖谬[A];2005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哲学会专场论文集[C];2005年

4 马文军;李保明;向德平;;人类历史上三种基本类型的社会发展观比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6年

5 李惠斌;;劳动产权概念的人本学释义——为纪念高青海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鲍宗豪;;“科学发展”的逻辑意蕴[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7 李宝恒;;现代化和新中国[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96年

8 张学广;;后现代主义与生态世界观[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昝瑞礼;;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近三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宣言[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妮 倪兵 朱晓京 韩然;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在沈隆重召开[N];沈阳日报;2006年

2 海天出版社 刘本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铁;重新回到“以人为本”的改革原点[N];南方日报;2008年

5 常修泽;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自身解放发展的互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6 关福艳 鞍山市委党校;穆伊什·普斯通和鸭嘴兽支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修杰;社会进步代价论纲[D];吉林大学;2006年

2 刘新刚;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维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王迎春;技术与资本的共谋及其对现代性的建构[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波;利益变更论——中国经济利益关系演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产权正义的伦理思考[D];西南大学;2009年

2 彭寿清;社会主义本质与产权制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牛舜;论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光;人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刘立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D];湖南大学;2006年

6 李楠;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7 雷延辰;技术共生创新[D];吉林大学;2007年

8 季秋轩;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审视[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陈柱;技术进步支持系统[D];中南大学;2003年

10 汤艳;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3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63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