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利益的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
本文选题: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 切入点:经济利益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摘要】:合理的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对制定有效的产业环境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经济利益和产业关联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产业间环境责任分配问题。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三种责任归属原则(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以及共担责任)提出了七种产业环境责任指标,并结合这些指标对我国产业层面的二氧化硫排放责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指标都能避免环境责任的重复计算,且采用不同的指标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一些产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不同的指标下所承担环境责任的相对位次可能变化不大,但其具体承担的责任大小则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还有一些产业(如建筑业)的环境责任在某些指标下可能无关紧要,但在另一些指标下则可能是最重大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些指标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但它们反映了不同的环境责任分配机制,具有截然不同的政策含义。
[Abstract]:Reasonable dis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mong industr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formulating effective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and three principles of responsibility attribution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consumer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seven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dicators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indicators can avoid the double calc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different indicator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lative order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some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icity, thermal pow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industry) may not change much under different indicators. But the extent of their specific responsibilities may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re are also industries (such as construction) that may hav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ies that may not be relevant under some indicators, but may be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others. More importantly, Although these indica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hey reflect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llocation mechanisms and have different policy implication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批准号1100000284)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2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5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5期
6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8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10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宋马林;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及其统计属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8 刘建刚;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9 黄世坤;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王伟;碳排放约束下的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李臣;江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友转;基于减排目标和经济增长双重约束的碳排放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仇婷婷;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邓杰;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8 郝前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徐保昌;山东省出口贸易、FDI与碳排放相关性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10 孙婷;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2 朱钟棣,鲍晓华;反倾销措施对产业的关联影响——反倾销税价格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3 张亚雄;赵坤;;北京奥运会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影响——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4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5 王玉潜;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6 张友国;;中国贸易增长的能源环境代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红,沈祖志,韦芸;基于投入产出分析和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林捷;;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群——基于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10期
3 何X;含时滞的投入产出优化模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4 刘善军;投入产出分析在矿山生产经营计划中的应用[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房俊峰;;我国环境管理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24期
6 龚艳萍;赵丽娟;;原油、汽油价格对燃料乙醇生产成本的影响分析[J];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6年05期
7 杨颖;佟仁城;尤佳;;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燃料乙醇价格变动模拟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年23期
8 魏保刚,张文治,王自清,国振双;环境污染系统的灰色投入产出模型及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1年03期
9 李学全;矿山企业投入产生分析[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1998年03期
10 杨顺顺;栾胜基;王颖;;基于负产品投入产出分析的循环经济定量化评价及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才喜;;县级国民经济投入产出分析[A];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逸民;徐维鼎;李蔷;;上海市能源投入产出分析[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3 陶丘山;;从“经济人”假设看企业的经济利益——兼论会计学的实质[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高洪深;杨宏志;;工业企业投入产出分析的功能研究[A];企业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5 尹志刚;;建立经济利益调节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6 徐瑛;;资源税调整的区域效应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晓晨;孟庆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显东;王其藩;梅广清;沈荣芳;;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周毅;辛利;;中国体育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10 孙智君;严清华;;从汉诺威世博会看国际性大型会展的地区经济效应[A];2006首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雁凌;山东考核境内流域水污染防治[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本报评论员;深入推进主要责任指标考核工作[N];黑龙江日报;2006年
3 董娜;市委对我市主要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部署[N];齐齐哈尔日报;2007年
4 关志达;省督察考核组来齐检查工作[N];齐齐哈尔日报;2008年
5 姜健;责任指标考核 确保客观公正[N];牡丹江日报;2006年
6 胡鞍钢;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指标[N];江苏经济报;2007年
7 记者刘玉珊 实习生 可心;高标准完成省定责任指标[N];平顶山日报;2009年
8 记者 杨洋;确保今年碘盐供应责任指标全面落实[N];陇东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黑组;黑龙江:量化责任指标,引导干部勇创实绩[N];中国人事报;2006年
10 古月;“企业公民”力挑公益重任[N];无锡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党献;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刘权政;当代中国农民经济利益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田明华;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5 刘轶芳;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6 刘小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7 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芮宏;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孙瑞英;信息资源配置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郭崇慧;地区中长期发展规划若干定量模型、算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丹;中国汽车产业关联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张志红;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运营计划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葛盘良;基于投入产出表的科学研究事业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江苏大学;2008年
4 袁碧玉;陕西省煤炭资源投入产出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5 雒晓娜;投入产出系数的修订及其多目标优化模型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蕾;安徽省供水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孙华良;河北省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孟陶;基于投入产出的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何法顺;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张翠茹;我国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71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7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