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日贸易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11:37

  本文选题:中日贸易 切入点:碳排放转移 出处:《资源科学》2012年02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ino-Japanese trade, China's current carbon emissions have more than tripled compared with ten years ago. However, Japan's carbon emissions are basically stable. Whether China and Japan have caused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 due to trade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responding sectoral production caused b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995, 2000 and 2005 using input-output method.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red; Using the LMDI method from the scale effect,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effect and intensity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 in China and Japan are analyzed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China's export to Japa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Japan. The added value of Japan'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Japan'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There is a carbon transfer phenomenon in Sino-Japanese trade. The scale effect has been positive for the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s transferred to China and Japan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Both struc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ffects have chang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effects on carbon transfer in China, and vice versa in Japan.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分类号】:F752.7;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张学珍;杨会民;;基于最终需求的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2 刘强;庄幸;姜克隽;韩文科;;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8期

3 余慧超;王礼茂;;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迪;魏本勇;方修琦;;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200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4 张纪录;;中国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研究——基于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7期

5 姜鸿;梅雪松;张艺影;;基于碳排放权价值的中美贸易利益评估[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6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2期

7 ;Empirically Analysis of the CO_2 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of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3期

8 谢来辉;潘家华;;发展低碳经济与区域互动机制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0年02期

9 金三林;;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政策取向[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10 许广月;;气候变化视阈下中国贸易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J];西部论坛;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闫云凤;杨来科;;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以CO_2排放为例[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慧;基于能值分析的植物生物质能评价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2 陈曦;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何慧慧;东亚地区垂直分工背景下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章莉莉;国际贸易与我国工业CO_2排放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高海燕;我国出口产品的碳排放及减排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m"然;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肖番日;低碳视角下中国矿产品贸易策略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洋;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峰;香港转口贸易与美中贸易逆差[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5期

2 陈向东;王娜;;国际贸易框架下出口国能耗-环境成本问题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03期

3 潘家华;郑艳;;碳排放与发展权益[J];世界环境;2008年04期

4 徐玉高,吴宗鑫;国际间碳转移: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J];世界环境;1998年01期

5 梁进社;郑蔚;蔡建明;;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洋;日本1988年和1989年部分稀有金属进出口总量及中日贸易情况[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0年04期

2 边策;姜延书;丁乐臣;;淘汰含DDT防污漆及替代品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及建议[J];金融经济;2008年18期

3 和夏冰;张宏伟;王媛;马水英;;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3期

4 金光熙;用投入产出法测定钢铁企业的产品能值[J];冶金能源;1984年02期

5 高楠森;;投入产出法简介(一)[J];鞍钢技术;1985年04期

6 刘登辉;投入产出法在微观经济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87年00期

7 武文奎,陈建东,李惠芬;运用投入产出法控制轮胎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消耗[J];轮胎工业;2000年09期

8 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年02期

9 李文锋;李晓筠;;投入产出法在清洁生产审核方面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20期

10 徐宏毅;叶星;;湖北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晋兰;;投入产出分析与财务管理创新[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宋浩;胡发胜;;消耗降低对就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谢国威;蔡九菊;杜涛;胡雄光;张延平;;钢铁企业能源消耗及辅助分析平台的研究[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5 刘登辉;;运用成本投入产出法建立企业内部新型核算体系和经营决策支持系统[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葛坚;龚敏;朱炜;李勇俊;;生命周期评价(LCA)在建筑环境负荷定量评价中的应用[A];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第十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陈希育;;清代日本铜的进口与用途[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8 王立坤;;金融危机下中日航线贸易和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A];全球经济形势变化与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对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郑海麟;;黄遵楷与戊戌变法之关系[A];近代中国(第八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大鹏;中日贸易大幅增长[N];经济参考报;2004年

2 徐长文(作者单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05年:中日贸易将继续增长[N];经济日报;2005年

3 商务部研究院亚非研究部副主任 王泺;中日贸易:波动中不改前行方向[N];国际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裴s,

本文编号:16809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809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8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