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产业要素有效配置的区域合作内生机制

发布时间:2018-03-30 05:31

  本文选题:区域合作 切入点:要素配置 出处:《经济与管理》2013年04期


【摘要】:从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视角构建区域合作内生机制的动态模型,可以为区域合作的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区域间产业要素的有效配置可以使国内区域的经济福利和效率得到改进。有效配置产业要素的区域合作内生机制均衡解,取决于区域间要素禀赋以及生产函数指数的变化,因此区域合作的有效均衡解是动态演变的。面对国内产业要素在空间分布的调整以及相对态势的不同,区域合作如果要保持有效配置的均衡,要么必须调整产业要素配置的相互关系,要么必须调整生产函数的指数,即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
[Abstract]:The dynamic model of endogenous mechanism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industrial elements. 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elements can improve the economic welfare and efficiency of domestic regions. Depending on the variation of factor endowmen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 index between regions, the effective equilibrium solu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dynamic. In the face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mestic industrial elements and the difference of relative situation, If regional cooperation is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effective allocation, it must either adjust the interrelation of industrial factor allocation or adjust the index of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y.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华南金融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5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S2011010001827)
【分类号】:F061.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张明斗;;基于BCC模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2 张广婷;江静;陈勇;;中国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0期

3 杨永华;;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理论探析[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豆建民;我国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11期

5 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6 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年01期

7 陈瑞莲;谢宝剑;;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主要区域政策[J];政治学研究;2009年01期

8 段成荣;杨舸;张斐;卢雪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J];人口研究;2008年06期

9 高程;;区域合作模式形成的历史根源和政治逻辑——以欧洲和美洲为分析样本[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10期

10 潘文卿;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益测评[J];统计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镇邦;毛阳海;;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西藏农业结构转型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霍家金;谢武;;霍山、寿县农业支柱产业的选定与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0期

3 方双龙;;我国种植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4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5 王卫东;安阳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吴振信;张铁山;;京郊乡镇企业发展的产业问题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徐璐;张明龙;;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06期

8 张华;;城市化质量与数量的协调性分析——天水市的案例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8期

9 刘谦;赵华鑫;;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践的基本模式和特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孙琼如;叶文振;;流动妇女婚姻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吕可文;梁留科;苗长虹;黄飞飞;;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2 马晴;海天相;;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3 马晴;海天相;;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4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5 刘镇;;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区域经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0期)[C];2009年

7 汪进;钟笑寒;;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吗?——理论辨析与国际经验[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汇编[C];2013年

8 段成荣;邹湘江;;北京人口规模调控研究:人口流动受益者的责任重构[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法宪;重庆市锰矿产业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邱宣;深港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丽;基于运输需求的公路项目经济效益形成机理及计量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8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9 岳雪莲;仫佬族流动人口与流出地社会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金珍;潍坊海洋产业绩效评估及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勤诗;广西玉林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蒋春娟;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迁移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军凯;青岛市港口产业结构发展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吴殿鹏;山东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汪恭敬;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边缘化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胡书清;广东省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周天伟;铜陵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田琳;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功能区划分析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赵婕;浙江省现代物流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刚;北京市家庭户的变化及外来人口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陈栋生;论区域协调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陈秀山;刘红;;区域协调发展要健全区域互动机制[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1期

4 李闽榕;公平与效率真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吗?——对一个西方经济学界人为制造的伪命题的剖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7期

5 莫剑芳,叶世绮;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2001年02期

6 罗必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进展、问题与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杨新春;程静;;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以太湖蓝藻危机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7年09期

8 王晓德;美国市场对拉美地区经济的意义[J];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05期

9 邱霓,潘杰妍;珠江三角洲发展重化工业的构想[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8期

10 陆玉双;葛久研;;基于DEA的江苏省经济发展有效性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利;吴峰华;;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实现机制的博弈论探讨[J];价值工程;2007年01期

2 蔡岚;;区域合作中的难题及其求解[J];党政论坛;2007年05期

3 江曼琦;唐茂华;;韩国首都圈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对京津合作发展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7年05期

4 满峄峰;赵黎明;;区域合作发展中的“中心—边缘”系统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陈克禄;王小卫;;中部崛起的制度与政策分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杨龙;戴扬;;地方政府合作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谢家平;谢馥荟;;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工业园区合作[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23期

8 胡渊;胡放之;;总部经济与武汉城市圈建设:机遇与动力[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刘勇;;我国城市群演进轨迹与前瞻[J];改革;2009年04期

10 任建档;;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实证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德龙;周绍森;;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加强区域合作——江西融入泛珠三角区的战略思考[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龚蔚霞;杨玲;;基于伙伴关系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创新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咏梅;孙步忠;张乐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合作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基于东中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视角[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丁振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城市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波;;试论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定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7 李建瑜;;创城市交通管理新模式 节能减排提高交通效率[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徐春华;;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几点思考[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9 杨秀;于静;勇应辉;;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锋;;中部生产力布局与城市群建设[A];中部崛起·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翔舟;区域合作发展必须确立现代意识[N];光明日报;2004年

2 记者 刘裕国、韩建清;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开幕[N];人民日报;2005年

3 贾超时;寻求区域合作 实现互补双赢[N];大庆日报;2008年

4 ;区域合作“添力”中国经济[N];解放军报;2004年

5 李辉 记者 郭明;安徽当涂和江苏高淳两县 建立区域合作 共建发展平台[N];中国质量报;2009年

6 刘林鹏;500温商聚首论道区域合作[N];温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裴睿 实习记者 华露艳;强化区域合作 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N];成都日报;2011年

8 蒋维胜;共谋区域合作互认[N];中国质量报;2007年

9 记者 柯颂邋通讯员 王重坚;促进区域合作寻求共同发展[N];中山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李智林;书写区域合作发展新篇章[N];玉溪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影响要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2 朱克敏;泛珠三角大都市带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陈春生;资源空间配置与农村交通运输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4 韩斌;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分析的成渝经济区产业关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5 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帷洋;我国邮轮经济的区域合作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李益梅;区域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蔡洋;京津冀区域合作的政府博弈与政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薛白;基于要素配置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袁邦;粤港物流融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吴丹丹;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三角人力资源一体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闫晶;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府际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沈晓冬;城市政府竞争失范现象的分析与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4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84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4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