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工程专业生源及新生适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01 21:08

  本文选题:工程类新生 切入点:生源质量 出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相应高等工程人才的支撑。高校生源质量是培养出优秀工程类人才的基础;入学教育能够帮助新生提高对工程类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从而保证大学四年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新生是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本研究通过使用麦可思对部分本科院校2012级新生实施的调查数据,将工程类新生与非工程类新生进行比较研究,描述和分析工程类新生生源质量、入学教育及学习适应现状情况,发现问题,并试图解释差异产生原因。
[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upport of the corresponding advanced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asis for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ing talents. Admission education can help freshmen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engineering majors.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four-year study of the university is more purposeful, whether the freshmen adapt to the learning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ineering freshmen and non-engineering freshmen,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freshm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ranc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finds out problems,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作者单位】: 麦可思研究院;
【分类号】:F06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伟;张建旭;邵毅明;;工科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专业引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5期

2 王孙禺;范静波;;中国工程教育生源状况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樊明成;中国普通高校专业选择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梁剑琴;田春蕾;;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陈方红;;教育过度:基于家庭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朱旭东;;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主义范式——顾明远教授比较教育研究思想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7 杜丽燕;;浅谈软实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谢婉若;杨晓云;;少数民族影视中人声话语艺术研究[J];今传媒;2011年01期

9 黄富峰;;大众传媒的功能和媒体社会的特征[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汪勇;;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同[J];长白学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陆小聪;;论体育的符号意义及其社会功能[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4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魏爱棠;;全球化语境下的农村学校教育和农村文化认同——对农村学校教育文化反思的再反思[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梁剑琴;;论我国环境正义问题的社会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廖亮;;当代中国社会认同的建构——基于中国电视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方秀云;;城市社区何以可持续发展[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情;;学校“再生产理论”本土化的几个问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9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4 元勋;江西省乐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谌凤;小组工作方法在提升职业认同中的应用与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行;构建服务型政府视阈下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平果;师生隐性冲突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3 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4 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5 孟大虎;不确定环境中的抉择:从专业选择到职位决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李中原;徐春丽;;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及其局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8 啸天;;理科专业选择:兴趣比学习成绩更起作用[J];成才之路;2007年21期

9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苏玲;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下)[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0 赵锦山;;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专业承诺——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J];科技和产业;2007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娜娜;;损己利人的经济学解释——基于族群演化选择模型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3期

2 关春玉;;重商主义的分析研究及新重商主义的弊端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何梦珍;;知识经济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适应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8期

4 袁久和;;适应性视角: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9期

5 杨虎涛;李健;;对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争的反思[J];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喻卫斌;;论不确定性和经济组织的性质[J];经济问题;2006年08期

7 常伟;;专用性资产对机会主义的限制作用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王建辉,张毅,程斌武;基于网络组织的协调观——从适应性的角度谈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11期

9 王玉海;诺斯"适应性效率"概念的内涵及其启示[J];东方论坛;2005年01期

10 梁金喜;;股份制具有极大的适应性[J];经济管理;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赫连佳鹏;景旭;张影;;Agent-Based的神经网络仿真设计在经济系统中的应用[A];'2002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四卷)[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结构调整——由适应性转向战略性调整[N];中华建筑报;2000年

2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制度变革的“水土相服”问题[N];中国经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坤民;郁闷与快乐的经济学分析[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陆伟飞;信念: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刘峰;推进扶贫工作的经济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6 刘德;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原理的几点新认识[N];甘肃日报;2006年

7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曾康霖;经济学研究须努力寻求突破[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盛;分工、协调和产业组织形式演化[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向宇;基于系统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2 王江波;经济演化及其突现机理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曾垂石;网络拥挤与反应性定价模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97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97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5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