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及其社会效应
本文选题:福特制 切入点:后福特制 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摘要】:上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曾宣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业已从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并将这种社会状况的转变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变革。这种时代特征的转变以资本主义生产危机为契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发生的革命性转变为前提。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包括生产制度、组织原则、积累方式等方面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变。这一系列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应,首先便是促进了消费活动在现代社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促使大众消费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一种新的社会状态——消费社会得以产生。
[Abstract]:In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American sociologist David.Reisman once claimed that the western society represen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ad entered the consumption era from the production era, and call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social situation the second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s based on the turning point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crisis and 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The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includes a series of changes in produc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principle, accumulation mode and so on.This series of changes has important social effects, first of all, it promotes consumption activities to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in modern society, and promotes mass consumption to become a universal social reality.On this basis, a new social state-consumer society can be produced.
【作者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F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红娥;;消费社会:人类千禧王国的到来还是新一轮困厄的开始[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2 仇睿;亚非;;消费社会实质之剖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熊辉;;消费社会与符号价值的生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周平;李曼;;拆解消费的神话——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札记[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李明;;消费·文化·政治——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大众文化观论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03期
6 王华;;试谈消费社会与生态文明的悖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毕先进;;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之商榷[J];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朱麟飞;;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J];商场现代化;2009年01期
9 蔡东;吴涛;;消费异化[J];商场现代化;2009年25期
10 李如涛;周笑平;;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4 户晓坤;;对当代消费文化的批判性研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提纲)[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茌良计;;符号的梦魇——评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曹东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现代经济增长癖的形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仰海峰;消费社会与资本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马宏伟;建设消费社会[N];人民日报;2011年
3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 张敦福;消费社会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N];文汇报;2011年
4 韩震;关于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5 韩震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消费活动精神性转向的哲学思考[N];长江日报;2007年
6 司金銮;中国可持续消费创新的理论思考[N];消费日报;2004年
7 香港资深财经作家 林行止;圣诞礼物的经济学与科学旨趣[N];东方早报;2008年
8 吴炳新;应改善加强消费管理[N];济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爱丰;消费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D];吉林大学;2004年
5 齐亚红;消费正义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亚南;中国语境下的消费主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消费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杨慧娟;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评析[D];河南大学;2008年
3 白春民;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雪;当代消费主义文化批判[D];燕山大学;2010年
5 李桂艳;消费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庆;浅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琳;论消费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斌;消费社会及其超越[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缪舟红;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当代消费文化论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黄哲;消费视域下的生产与生活互构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3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0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