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活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本文选题:人口素质 + 人口流动 ; 参考:《人口学刊》2013年03期
【摘要】:从30多年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看到一个事实,较发达地区人口在不断流入、人口素质在提高、人口年龄结构较为年轻且负担小。以人口素质、人口流动聚集、年龄结构等为表征量的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准确判定这三个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中的具体作用和对要素效率的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将三个因素综合为一个指标——人口活跃度指数,并将此指标引入生产函数,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人口活跃因素无论内生作用于资本,还是内生作用于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较大影响。表明人口活跃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仅总体上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生产要素的效率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年轻化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区域人口有效流动,提高人口素质尤其劳动力人口素质。
[Abstract]:A fact can be seen from the cours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population in the more developed regions is constantly flowing in,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is improving, the age structure of the population is relatively young and the burden is small.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ctive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quality,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age structure,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not be ignored.In order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e specific role of these three population factors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factor efficiency, this paper synthesizes the three factors into an index, population activity index,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introduces this index into production function.Through econometric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both endogenous and endogenous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e factors not only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Therefore, in the futur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younger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promote the effective flow of regional popul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opulation, especially the quality of the labor force.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2ARK001) 河北省人口计生委项目:河北省人口战略研究
【分类号】:C92-05;F061.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营;顾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适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3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4 耿修林;;1990—2008年我国人口素质变化的实证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志平,李颖,王田野;人口素质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0年05期
6 周文丽;;人口流动的经济增长收敛效应实证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8年04期
8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J];人口与经济;1996年03期
9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年05期
10 马岩;杨军;蔡金阳;王晓兵;侯麟科;;我国城乡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研究[J];人口学刊;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徐海英;缪新军;;农村人口素质与持续脱贫关系研究——以淮安市涟水县乡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4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刘峰;;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理论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许鹿;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9 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10 王三元;;京冀两地经济差距及其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8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项松林;赵曙东;;开放型经济增长收敛速度估计与比较——对FDI作用的反思[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宇川;;中国区域经济收敛、人力资本门槛与教育经费投入[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7 周娟;FDI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汤向俊;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消费结构转变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桑小峰;江苏乡城迁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5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7 文红武;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及调控启示[D];南昌大学;2010年
8 李粤;广东省城市经济差异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小伟;人口老龄化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丹;提高人口素质 促进经济发展[J];商业研究;2004年20期
2 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以浙江、广东、湖南、安徽等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姚林如;李莉;;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4 王桂新 ,魏星 ,沈建法;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关系之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6 范剑勇,王立军,沈林洁;产业集聚与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7 韩立岩;中国收入——消费关系的协整分析与模糊分析[J];管理世界;1998年05期
8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王建军;;“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7年01期
10 廖成林,青雪梅;基于协整理论的中国宏观消费函数分析[J];经济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平忠;;我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效应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08年04期
2 力群;《人口素质概论》即将出版[J];人口学刊;1988年02期
3 王金营;杨磊;;中国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J];人口学刊;2010年05期
4 王颖;佟健;蒋正华;;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人口政策[J];人口研究;2010年05期
5 石良平;;关注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沪港经济;2006年11期
6 管怀鎏;90年代以来南通市人口变迁中的六大特点[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庄晋财;论西南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与贫困的缓解[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8 尹仁燮;;韩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6年06期
9 段成荣;;流动人口的地区间差异[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段斐钦;杨莹;;实施“全民素质工程”建设——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J];生态经济;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匡时;陆杰华;;中国人口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郑晓瑛;;提高人的素质的人口学观点[A];人学与现代化(三)——北京市人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米红;韩娟;;深圳人口素质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关联模式探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Jane Golleya;Rod Tyersb;;中印两国的预期经济增长:人口转型的作用(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全球失衡及其治理机制”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5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6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中英;;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省人口红利浅析[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朱尧耿;;论和谐社会与人口伦理[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午禄;;改革开放30年促使北京人口发展呈现六大巨变[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周进;;1949-1953年北京城市人口的增长与结构变化[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4期)[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湘、黎蘅 通讯员 刘占锋;粤正处人口年龄结构黄金期[N];广州日报;2006年
2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陈海淳;大力提高人口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邓红辉 谢庆裕 通讯员 邱俊 黄春红;我省目前仍处“人口红利”期[N];南方日报;2011年
4 郭江平;农村人口流动家庭化现象解析[N];中国人口报;2005年
5 田雪原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成就来之不易 经验弥足珍贵[N];中国人口报;2007年
6 记者 任德京 陈玮;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尚处“红利期”[N];兰州日报;2011年
7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 田雪原;意义深远的重大战略[N];中国人口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徐玢;人口是发展动力[N];科技日报;2011年
9 早报特约评论员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 余佳;当下有必要对人口政策进行讨论[N];东方早报;2009年
10 ;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 人口素质不断改善[N];中国人口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学辉;人口红利、养老保险改革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5年
3 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郑发展;近代河南人口问题研究(1912-1953)[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琼;我国人口转型特征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D];清华大学;2011年
8 王克亚;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及其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中国居民消费:理论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静;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8年
2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3 李斌斌;河北省人口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4 徐杰;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5 戴心悦;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6 于汉征;山东省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云龙;中国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8 兰学莉;农村土地流传在人口乡—城转移中作用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9 王波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马晓君;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3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4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