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成本

发布时间:2018-04-18 01:14

  本文选题:露天开采 + 生态足迹 ; 参考:《资源科学》2012年11期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构建了反映金属矿床露天开采的生态压力的直接和间接生态足迹模型,前者度量露天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直接损害;后者度量其能耗产生的CO2排放对生态系统的间接冲击。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建立了露天开采的生态成本估算模型,包括直接生态价值损失、外生生态价值损失、复垦成本和能耗生态成本。针对某露天矿的最终境界和生产计划,估算了其生态足迹、生态成本现值和矿山利润现值。该算例显示,总生态成本现值是不考虑生态成本时矿山利润现值的78%,不由矿山经营者负担的外生生态价值损失和能耗生态成本是利润的33%。可见,如果国家强制要求矿山经营者负担全部生态成本的话,露天矿山的投资回报将大幅下降,许多资源条件较差的矿床将不被开发,这对保护资源有积极作用。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construct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to reflect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of open-pit metal deposits, the former measure of direct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opencast mining; the latter measur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2 emission from indirect impact on the ecosystem. The main ecological servic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cological the cost estimation model of open-pit mining, including the direct loss of ecological value,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exogenous loss, land reclamation costs and the eco cost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open-pit mine production plan and the final state, estimate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ost and profit of the mine. An example shows that the total ecological cost is not considering the ecological cost when mining profit 78%, exogenous loss of ecological value and the eco cost of energy consumption by mine operators burden of profits is the 33%. can see, if If the state requires the operators to bear all the ecological costs,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of the open pit will be greatly reduced. Many of the poor resource deposits will not be developed, which will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tecting the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资源与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东煤沈阳建筑基础工程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97404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编号:0042120040) 教育部培育种子基金(编号:N100401002)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1-0073)
【分类号】:TD85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郎奎建,李长胜,殷有,郎璞玫,王维芳,刘鹏,刘刚;林业生态工程10种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王效科,苗鸿;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会娟;曹明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评估计量[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2 段晓峰;许学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段绍光,吴明作,王慈民,赵勇;河南省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评价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米锋,李吉跃,杨家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孙继华,郎奎建;广义森林生态效益似乎不相关模型的总体估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冷平生,杨晓红,苏芳,吴斌;北京城市园林绿地生态效益经济评价初探[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柳晶辉;邵芸;黄初冬;;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森林分类提取及生态价值估算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4期

8 陈秋菊;陈世清;谭锦才;;浅谈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策略[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9 薛春泉,叶金盛,林俊钦,杨加志;广东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广东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10 王勇;骆世明;黄门福;李磊;;农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的功能及其核算方法[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秦伟;朱清科;;绿色GDP核算中森林保育土壤价值的研究进展[A];《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1届4次编委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文华;李世东;李芬;刘某承;;生态补偿的意义与研究进展——以林业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周海林;;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全;滩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垦区生态系统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田明华;中国森林资源投入产出及纳入市场运作体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3 彭培好;林业生态工程效益评价的软系统方法论及其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4 吴水荣;水源涵养林环境效益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5 郎璞玫;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6 于遵波;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及其动态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邱化蛟;北京市都市农业的可持续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高云峰;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伟;城市森林及其生态恢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彩平;基于GIS的森林生态效益空间分析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晓珊;森林火灾灾后评估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2 李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刘海锋;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拉动作用评估[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陈莉丽;小陇山林业实验局森林生态效益计量评价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徐文科;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决策[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6 黄强;平顶山矿区森林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森林生态经济效益定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3年

7 赖斌慧;森林火灾损失评估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8 郭玉朋;景电灌区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9 董凤丽;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滨岸缓冲带体系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凤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理论与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李卫锋,蒋依依;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陈光清,亢新刚;五道河林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及调整[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徐俏,何孟常,杨志峰,鱼京善,毛显强;广州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宋治清,王仰麟;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3期

5 王进,陈爽,姚士谋;城市规划建设的绿地功能应用研究新思路[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6期

6 彭文英,张科利,江忠善,孔亚平;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2002年04期

7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8 黄欠如,贺湘逸,周慕卿,蔡浔之,胡建业;红壤丘陵果农复合系统的小气候效应初步观察[J];江西农业学报;1998年02期

9 张甘霖;城市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演变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J];科技导报;2005年03期

10 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康文星,方海波;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J];林业科学;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仁锋;;爆破孔网参数对爆破成本的影响[J];科技传播;2011年18期

2 李长权;戚文革;李延春;魏金江;;宽孔距、小排距爆破技术在大黑山钼矿的应用[J];黄金;2011年07期

3 谢迎春;邓国武;;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地质遥感调查[J];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崔志强;刘阳;;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技术初探——以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煤矿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5期

5 孙玉建;;资源储量估算中确定合理的矿体离散尺寸[J];中国矿业;2011年07期

6 陈晶晶;蓝宇;;采空塌陷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J];露天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7 王东;曹兰柱;朴春德;白润才;薛应东;;露井联采逆倾边坡破坏模式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年03期

8 刘亮;;RTK技术在露天矿合理有序开采中的作用[J];露天采矿技术;2011年03期

9 袁玉强;;露天采矿生产工艺系统及关键技术论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0期

10 张五兴;宋嘉栋;谷新建;;三道庄钼钨矿1350复合空区处理技术研究[J];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地元;李夕兵;赵国彦;;露天开采下地下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的确定[A];现代化露天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露天采矿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小刚;;紫金山金矿露天开采表外矿的合理利用[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万德庆;南世卿;高瑞永;;石人沟铁矿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措施研究[A];2005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第2卷)[C];2005年

4 马明军;方祖烈;;露天矿地表移动的有限元和随机介质理论分析[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三次大会论文集[C];1994年

5 王军;;露天开采非煤矿山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6 莫江;张世雄;;露天矿排土压坡护坡力学原理的研究[A];金属矿采矿科学技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高明权;;管带机在矿山应用前景的分析[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才庆祥;常华敏;尚涛;;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A];现代化露天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露天采矿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丘小权;;挑块品位分级法回收有用资源[A];2005年全国金属矿山采矿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刘晓飞;孟庆森;樊志刚;;南芬露天矿矿石开拓运输过渡方案的决策分析[A];第五届全国矿山采选技术进展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莫伟浓;粤企炸响“中国煤矿第一爆”[N];南方日报;2007年

2 杨胜炜;准旗重拳整顿矿业秩序[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3 张文慧;神华准能露天开采先进工艺终成正果[N];中国煤炭报;2008年

4 王显政;坚持科技进步大力推进露天煤矿开采水平[N];现代物流报;2008年

5 王琼;新疆:红云滩西矿露采项目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记者 杨桂丽;打击资源倒卖 强化规范开采[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仁堂 赵卫华;承德市非煤矿山推行新技术新工艺[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8年

8 王海波;洛钼集团做足循环经济文章[N];中国矿业报;2008年

9 记者 杨桂丽 通讯员 倪琳娟 郝建军;我市煤炭工业稳步迈上可持续发展轨道[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肖柳;远离震中 攀钢铁矿生产无恙[N];证券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英亮;露天矿边际品位最优化的经济分析[D];中南大学;2004年

2 赵红泽;近水平转倾斜煤层露天开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3 宋子岭;现代露天矿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4 李凤明;高陡岩质露天矿边坡地表移动变形预测与控制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5 刘希灵;基于激光三维探测的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安全预警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何姣云;矿山采动灾害监测及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舒继森;露天煤矿边坡稳定关键影响因素及边坡治理与采矿一体化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8 王东;露井联采逆倾边坡岩移规律及稳态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9 付玉华;露天转地下开采岩体稳定性及岩层移动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继文;露天矿电铲—汽车—破碎站系统的有阻塞排队网络模型建模与分析[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晨曦;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2 刘婷婷;露天矿周边井工开采与露天开采对边坡的安全影响分析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3 孙金龙;马兰庄铁矿合理边际品位的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9年

4 牛建光;洛阳钼矿采空区的稳定性仿真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张建国;山川矿露天开采高效药壶爆破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赵世成;大红山铁矿上部露天开采与下部地下开采的安全影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金文佳;云南某露天矿岩质边坡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8 廖成孟;大冶铁矿露天转地下安全回采工艺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9 霍志国;西露天矿开采对抚顺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地表变形机理及预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吴亚东;大冶铁矿东区难采矿体开采工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6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66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5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