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北京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0 22:38

  本文选题:STIRPAT模型 + 变参数模型 ; 参考:《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12期


【摘要】:基于STIRPAT模型,建立了北京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间的变参数模型,得出以下结论:①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均碳排放正相关;产业结构大多数年份与人均碳排放负相关。②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均碳排放的变弹性系数最大,依次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的变弹性系数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只是上升和下降转折点有差异,能源消费结构变弹性系数波动较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 the variable parameter model between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Beijing is establis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1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use efficienc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 most years. Energy use efficienc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nergy use efficiency and industry structure variabl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showed the trend of rising first and then descending, bu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rising and falling turning points. The variable elasticity coefficient of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fluctuates greatly.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273275)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SK50201303) 北京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编号:BJXJD-KT2013-A04)
【分类号】:F127;F22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邹秀萍;陈劭锋;宁淼;刘扬;;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9年03期

2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4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5 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陈秋红;;我国各地区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5 孙炳;姚建;符苗苗;;四川省低碳经济影响因素及减排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6 周婷婷;毛春梅;;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8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9 毛雁冰;;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孙丽欣;;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张正帅;;我国零售业低碳运行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陈六君,王大辉,方福康;中国污染变化的主要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8期

4 陈科;;重庆市房地产投融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6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7 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_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年12期

8 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9 庄贵阳;;低碳经济 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13期

10 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J];世界知识;2007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年01期

3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5 刘中文;氋朋钊;赵井会;;基于能耗的碳排放研究[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景跃军;刁巍杨;;东北地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管理评论;2010年08期

7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8 王铮;翟石艳;马晓哲;;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历史特征及趋势预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9 杨蕾;李光明;沈雁文;黄菊文;;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J];科技资讯;2008年03期

10 董红梅;赵景波;;中国第三产业碳排放量与入境旅游人均消费的相关关系探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陈春华;路正南;;江苏省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分析[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钱学渊;;论“燃煤锅炉(窑炉)+新型脱硫除尘器”方案[A];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技术汇编——2001年全国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工程应用实例分析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宏武;时临云;;中国的多部门CO_2排放量的试算及其特征分析——基于1980-2007年的化石能源消费数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5 常杪;田欣;杨亮;;中日碳排放模式比较与日本低碳发展政策借鉴[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张咪咪;陈天祥;;我国居民生活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卢珊;;经济危机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法制建设[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肖兴田;王志宏;;煤炭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10 肖显静;;中国城市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和社会障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后京都时代”唱主角[N];中国质量报;2005年

2 记者 王晓晖;在“成长代价”中再塑“成长魅力”[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李长久;中日加强能源和环保合作的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薛秀泓;节能与环保:经济高增长的优选战略[N];中国石化报;2005年

5 ;《京都议定书》阻击全球变暖[N];海南日报;2005年

6 张孟军;重视人类共同的责任[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马顺生 何其伟 罗永林;一个充满智慧的“加减”法[N];安徽经济报;2007年

8 王海平;江苏急推工业大节能 财政手段先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记者 楚海虹;源源西气:为世博添绿意[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田然;深圳2015年清洁能源消费将大幅提升[N];中国矿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2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陈劭锋;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高霁;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框架下中国土地利用和生物能源的模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6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7 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8 曲剑午;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煤炭总量控制目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9 徐军委;基于LMDI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陈颖军;家用蜂窝煤燃烧烟气中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2 陈文艺;关于中国低碳城市及其营建的初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延庆;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王慧莹;青海省近15年能源利用及其CO_2排放实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项吉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沈子琦;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肖慧娟;广东省陆域碳收支估算及其变化机制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9 崔衍安;基于结构变化的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演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10 谭峥嵘;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9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79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7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