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税最优税率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测算
本文选题:碳税 + 最优税率 ; 参考:《财经论丛》2013年01期
【摘要】:碳税最优税率如何确定?碳税最优税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经济体中碳税最优税率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将能源要素和碳税效应引入总量生产函数,构建一个环境约束下基于福利最大化的动态最优碳税模型,求解了最优碳税税率,并结合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测算。研究发现人均总产出、居民对环境质量重视程度、人均能源消费、能源污染系数对最优碳税税率具有正向影响,环境质量、居民效用的时间折现率、碳税对资本和能源产出弹性对最优碳税税率具有负向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最优碳税税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碳税开征初期应当实施税收优惠以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碳税税率确定应当遵循"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
[Abstract]:How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rate of carbon tax? What a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timal carbon tax rate? Is there a regional difference in the optimal tax rate of carbon tax in large economies with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By introducing energy factor and carbon tax effect into the total production func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dynamic optimal carbon tax model based on welfare maximiz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solves the optimal carbon tax rate, and calculates it with the data of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otal output per capita, the degree of residents'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the energy pollution coefficient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optimal carbon tax rat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time discount rate of residents' utility, Carbon tax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capital and energy output elasticity on optimal carbon tax rat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timal carbon tax rat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x preference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carbon tax to avoid too great an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tax rat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ive ability".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0AJY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12YJAZH160)
【分类号】:F062.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韩远迎;;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年02期
2 王红晓;;缩小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3 张斌;;税收制度与收入再分配[J];税务研究;2006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段志刚;中国省级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建模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赵桂芝;中国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调控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2 韩远迎;财政支出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3 杨建磊;山东省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王婷婷;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倪丽丽;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调控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肖艳;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经济合作对策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裴龙青;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黄桂田,李绍荣;关于我国转轨期所有制变化的历史“合理性”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5期
3 姚颐,刘志远;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行为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4年05期
4 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5期
5 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6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7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模型的CO_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10 陈钊,陆铭,金煜;中国人力资本和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对于面板数据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碳税: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J];绿色视野;2011年08期
2 彭志文;郭路;;财政支出结构、最优税率区间与经济增长[J];财政研究;2011年04期
3 熊彬;;基于低碳经济背景的碳税立法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4 耿烨炜;;汽车业碳税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北方经贸;2011年07期
5 何玉麟;刘传哲;;博弈论视角下碳税相关问题研究[J];财政监督;2011年19期
6 钱斌华;;基于长三角二省一市的碳税开征模拟研究[J];财政研究;2011年06期
7 石岿然;马胡杰;陈文博;;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长三角地区发展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7期
8 张晓旭;;低碳经济政策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9 张林永;严丽君;;财政腐败的宏观经济分析:一个理论框架[J];经济数学;2011年02期
10 张树伟;;碳税对我国电力结构演变的影响——基于CSGM模型的模拟[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丽;;节能减排中清洁技术应用的策略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龙翠红;;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中国的实证分析[A];中国经济60年 道路、模式与发展: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9年
3 王晓燕;;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税制改革路径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荆珍;;森林碳汇市场改革的法律思考——以气候融资为视角[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刘中文;高朋钊;;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比较研究[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6 黄志雄;;国际贸易新课题:边境碳调节措施与中国的对策[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7 李石波;;碳交易——中国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的新机遇[A];低碳造纸理念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孙晓林;;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汪传华;;商贸流通业低碳化发展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亚杰;;贯彻低碳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温娜;碳税征收渐行渐近[N];财会信报;2009年
2 ;法国初步提出征收家庭碳税标准[N];财会信报;2009年
3 吴睿鸫;碳税开征不能损害公众福利[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孙晓伟;碳税制度的设计与实施[N];光明日报;2010年
5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 经济学博士 马红漫;碳税设计:须有确保社会公平福利前提[N];上海证券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邓瑶;三种方案备选:发改委研究征收碳税[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7 徐沅潮;欧盟征收航空碳税将带来哪些影响[N];经济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焱;欧盟航空碳税惹争议 中国航企欲起诉欧盟[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9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马红漫;推出碳税须考虑社会福利公平[N];经济视点报;2010年
10 记者 陈晓晨;碳税需要综合改革、小步渐进[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谭显东;电力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3 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分析框架及基于国内税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吴强;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杨冕;生产要素/能源品种替代对中国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9 李元龙;能源环境政策的增长、就业和减排效应:基于CGE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袁迎菊;煤炭产业链低碳演化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晓倩;征收碳税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淼;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4 周玄平;在中国实施碳税的制度构想[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超;我国碳税征收的可行性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6 孙财乐;我国碳税制度的设计与经济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于涵;碳税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8 田红莲;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碳税实施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陈君;论我国碳税的税制设计[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10 刘静;不同税收返还机制下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7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9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