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对象化劳动概念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地位辨析

发布时间:2018-04-24 18:12

  本文选题:对象化劳动 + 黑格尔 ; 参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6期


【摘要】:马克思关于对象化劳动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建构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逻辑的复调性。这一概念首先来自于黑格尔"劳动陶冶事物"的辩证过程,马克思将其人本主义地改造为工人通过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而实现自身并获得解放的过程。另一方面,费尔巴哈将黑格尔的"外化"逻辑从精神自身的辩证运动过程颠倒为现实感性主体之间相互确证的过程。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这一思路。然而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将现实的异化劳动与这一自由自觉的对象化劳动割裂开来。对象化劳动概念表明了马克思结合唯物主义因素与辩证法因素进行新世界观建构的最初努力,而这两种合理因素却因其人本主义立场而无法调和,最终破产。只有当抽象的对象化劳动具体化为实践、生产的时候,马克思才真正找到了新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Abstract]:Marx's concept of objectified labor fully embodies the polyphonic nature of the logic of humanism alienation historical view which he constructed in the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1844. This concept first came from Hegel's dialectical process of "labour edifying things". Marx transformed his humanism into a process in which workers realized themselves and gained liberation through free and conscious objectified labor. On the other hand, Feuerbach reversed Hegel's "externalization" logic from the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the spirit itself to the process of confirming each other among the realistic perceptual subjects. Marx inherited this idea from Feuerbach.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euerbach, Marx separated the real alienated labor from the free and conscious objectified labor. The concept of objectified labor shows Marx's initial efforts to construct a new world outlook by combining materialist factors with dialectical factors, but these two reasonable factors cannot be reconciled because of their humanistic stand, and eventually go bankrupt. Only when abstract objectified labor is concretized into practice and production can Marx fi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new world outlook.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03;F091.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霞;关于费尔巴哈宗教学说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萧成勇;;费尔巴哈:从合理利己主义到集体主义之桥[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3 吴楠;朱虹;;马克思论人与社会的三重历史关系——重读《费尔巴哈》[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顾伟伟;;考察马克思和费尔巴哈间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施蒂纳;林钊;;再评费尔巴哈[J];现代哲学;2011年02期

6 余鹂文;;评学界关于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问题的几处误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李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J];中州学刊;2011年06期

8 左海姣;;《费尔巴哈论》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12期

9 ;两届格莱美奖得主爵士女歌手黛安·索尔亮相费尔蒙之声[J];世界高尔夫;2012年03期

10 邢贲思;费尔巴哈的认识论述评(续)[J];哲学研究;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涂途;;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费尔巴哈影响[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别梯·H.费尔发克斯,86岁 使年轻人有所差别[A];首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衡彩霞;;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田改伟;;第十讲 《费尔巴哈论》: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5 刘邦凡;;核心语词分析法与哲学研究选题——以“费尔巴哈”为例[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潘天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依据[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康渝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致思理路[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文杰;塔费尔重拳惊世界[N];中国体育报;2004年

2 熊昌义;从神学院走出的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N];中国国防报;2004年

3 孔迪/编译;保罗·费尔曼 不肯分权的锐步灵魂[N];中国企业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娜;诺奖得主中国履新 费尔普斯组建中国民间智库[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张娜;费尔普斯的后诺奖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6 特约记者 陈经男;圣费尔明节的狂欢204小时[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7 徐勇;能用MP3听音乐,得感谢他的研究[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淑云;“埃及艳后”雕像藏有第二张脸?[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袁原;阿根廷第一夫人竞选总统,胜算很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王胡;比利时作家放弃小说奖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2 张云阁;实践观点思维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4 侯才;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思想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0年

5 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7 潘惠香;马克思的《提纲》在理解中的命运[D];苏州大学;2008年

8 陈枢卉;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D];苏州大学;2006年

9 杨悦;回归经济的本质[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杰;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马克思对它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刘翠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雷勇;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及马克思对它的超越[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金齐;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实质[D];苏州大学;2002年

5 周虾娇;费尔巴哈宗教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茜;20世纪费尔岛针织的研究与设计创新[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7 王振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人学的批判与超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伟林;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谷艳;“三个费尔巴哈”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理解[D];扬州大学;2010年

10 杨中陶;论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及其超越性[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97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97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