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劳动互换的两种形式: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
本文选题:等价交换 + 按劳分配 ; 参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04期
【摘要】:最早对等量劳动互换的两种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胡钧教授。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是等价交换,其内容是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公有制经济的本质关系是按劳分配,其内容也是等量劳动互换。但等价交换与按劳分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经济关系。体现在二者的"劳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是根本不同的。价值的实体是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按劳分配中的实体是"直接社会一般劳动"。差别根源于两种不同的所有制。等价交换关系承认从占有优良生产条件获取更大利益是其特权,因而必然会产生生产者之间的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公有制范围内取消了等价交换中的特权,实行更进一步的平等。关键在于贯彻等价交换向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等量劳动互换的转化。
[Abstract]:Professor Hu Jun, a famous economist in China, was the first to make a thorough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forms of equal labor exchange. The basic relation of commodity economy is equal value exchange, its content is equal quantity labor exchange relation, the essential rela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is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its content is equal quantity labor exchange. But the equal value exchange and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are two kinds of essentially different economic relations. Embodied in the two "labor"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in content and form. The entity of value is abstract general human labor or "social essential labor", while the entity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is "direct social general labor". The difference is rooted in two different forms of ownership. The equal value exchange relationship recognizes that it is a privilege to obtain greater benefits from the possession of goo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thu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polarization among producers. Although socialist countries implemen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ey cancel the privilege of equal value exchange within the scope of public ownership and carry out further equality. The key lies in carrying out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qual value exchange to equal quantity labor exchange which embodies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作者单位】: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分类号】:F014.3;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钧;;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与现实[J];教学与研究;198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究竟是什么?——评胡钧教授的社会主义“等量劳动互换”本质论[J];当代财经;201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各系、所1986年研究生入学试题及答案要点(续)[J];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04期
2 王积业;;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量计算问题的初步探讨[J];经济研究;1962年11期
3 孙膺武;;再论价值量的计算问题[J];江汉论坛;1962年12期
4 章恒忠;;论劳动与价值的关系——与欛耕漠同志商榷[J];经济研究;1964年07期
5 武捷思;马春洁;张亚平;;纸币能直接代表价值吗?——和辛业谱同志商榷[J];金融研究;1981年02期
6 张纯音;孔敏;;谈价值量的计算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1982年03期
7 罗宏达;关于调整煤炭价格的几个问题[J];煤炭经济研究;1983年07期
8 陈友龙;;关于价值实体问题与周永同志商榷[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01期
9 周昱今;对积累(M)使用的再认识——积累(M)还更新改造欠帐问题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1984年06期
10 于培佳;;试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J];经济科学;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舒曼;曲福田;;江苏省水资源核算及对GDP的修正[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义忠;潘爱明;李华明;;对《资本论》中的价值,价值量与交换价值的一点初浅理解[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怀礼;;论劳动形式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冠军;;破解现代企业活劳动减少而价值量增加之谜——一种劳动价值论视域的研究[A];“工程科技论坛”暨首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学术年会工程哲学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5 邢世和;罗文光;韦红;谢钊;马丹;;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评价及其空间分异[A];“科学合理用地,推进海西建设”——福建省土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价值革命理论及其现实意义[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韩静;周晶;;天津市经环境污染调整的2004年绿色GDP试核算[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8 柏连玉;;林业企业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孙志岩;邓波;庞莹莹;;草原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思考[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王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的公平、效率和平等观探讨[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会议论文(2007)[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银河证券 丁圣元 张剑霞 刘岱;用债券支付对价一举多得[N];中国证券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雁飞;价值量高于数量增长[N];中国纺织报;2006年
3 上海证券 杨明;蓝筹持续积累价值量能[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胡俞越;股指期货:谁是首选产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苏林;俄重要商品进出口呈增势[N];远东经贸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雪;上半年券商综合业务价值量出炉[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雪;8月份券商业务价值量环比下降四成[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吕福明;我国商用车高端化趋势将越发明显[N];经济参考报;2008年
9 孙佳岩 记者 谭迎春;我省土地总收益节节攀升[N];黑龙江日报;2004年
10 张鹏飞;现代劳动价值论之我见[N];中国贸易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2 陈泽明;欠发达地区企业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以中国西部为例[D];中南大学;2003年
3 施群;分布化与智能技术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0年
4 陈江生;国际金融危机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童春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服务——以长江口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田国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吕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8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9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10 李晶;3S支持下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时空差异与生态安全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庆臣;营销价值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2 郭敏;湘西洛塔生态环境与植被恢复重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程;对我国高技术上市公司价值评估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董列刚;一类随机汇率模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晶;陕西秦巴山区植被生态调节功能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测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彦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7 曾世宏;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劳动价值论及其发展与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8 王丽丽;江苏近代生丝出口贸易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于光宇;新药研发的价值评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10 任向宁;农用地资源价值核算与可持续利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9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9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