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MDI分解技术
本文选题:碳排放 + 物流业 ; 参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年10期
【摘要】:在对我国物流业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技术,建立中国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1-2010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运输方式、物流发展、经济增长以及人口等6种因素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物流业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在研究期间呈指数增长的趋势.运输方式对碳排放增长也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虽然表现出拉动作用,但效果微弱.而物流发展因素则对物流业人均碳排放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应大力推进物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发挥物流发展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同时,优化物流运输体系,形成以铁路为主体,水运和管道为支撑,公路和航空运输为辅的低碳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LMDI decomposi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energy efficiency, transportation mode and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1991-2010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and other six factors o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o increase carbon emissions i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exponential increase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Although the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are pulling effect, the effect is weak. Logistics development factors o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showed a significant inhibi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further exert the role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factors in curbing carbon emissions, at the same time, optimize the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form a railway as the main body,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pipelines as the support. Road and air transport supplemented by a low-carbonized integrated transport system.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171035,71102090)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11DGL019)
【分类号】:F259.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栋;潘文卿;刘庆;高旭东;;中国产业CO_2排放的因素分解:基于LMDI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06期
2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4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6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7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9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10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9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7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光;刘卫东;唐志鹏;;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2 朱永彬;王铮;庞丽;王丽娟;邹秀萍;;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3 宋帮英;苏方林;;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中国37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数据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9期
4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5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6 石敏俊;李娜;周晟吕;袁永娜;马国霞;;中国能否实现2020年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2期
7 余慧超;王礼茂;;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2期
8 陈诗一;;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J];世界经济;2011年04期
9 主春杰;马忠玉;王灿;刘子刚;;中国能源消费导致的CO_2排放量的差异特征分析[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10 梁巧梅,Norio Okada,魏一鸣;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分析决策支持系统[J];中国能源;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靖;马光文;胡延龙;管永林;;四川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7期
2 季应波;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减控技术的综合述评[J];全球科技经济w,
本文编号:1827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2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