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成长的组织间学习效应研究
本文选题:组织间学习 + 集群成长 ; 参考:《科研管理》2012年04期
【摘要】:组织间学习通过影响集群知识存量和能力水平而作用于集群内生增长。以浙江省128家制造业集群企业为样本,构建了组织间学习对集群成长的内部机制模型并进行了检验。发现制造业集群中的组织间学习主要促进集体效率改进,而创新效应相对不足;组织间学习效应的发挥不仅取决于集聚内生动力,同时,间接受到离散力的负向调节。进而提出加强集群企业间学习和限制集群规模协同建设的对策,对有效发挥学习效应促进集群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对解释"学习效应弱化或高估"现象提供了较强的理论依据。
[Abstract]:Inter-organization learning acts on the endogenous growth of clusters by influencing their knowledge stock and ability level. Taking 128 manufacturing cluster enterprises in Zhejiang province as a sampl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model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or cluster growth was constructed and tested. It is found that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manufacturing clusters mainly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ctive efficiency, while 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is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and the exer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ffect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agglomeration of endogenous power, but also on the indirect negative regulation of discrete force. Furthermor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the learning among enterprises and restricting the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of cluster scale are put forwar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ffectively exert the learn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clusters. The conclusion provides a strong theoretical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 of weakening or overestimating the learning effect.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沿海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长能力锁定与突破路径研究:组织间学习视角编号:09YJC790200,2009.11-2012.12) 国家自然基金(服务业集聚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编号70973105,2008-2011) 浙江省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基地课题:(基于组织间学习的浙江产业集群成长能力锁定与突破路径研究:以温州为例,编号10JDWZ03YB)
【分类号】:F06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毛蕴诗,周燕;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再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2 邬爱其;;超集群学习与集群企业转型成长——基于浙江卡森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8期
3 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的新逻辑[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4 李垣;陈浩然;赵文红;;组织间学习、控制方式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基于两种技术差异情景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5 何亚琼;葛中锋;苏竣;;区域创新网络中组织间学习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2006年02期
6 赵林捷;汤书昆;李志刚;肖向兵;;组织间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汽车产业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01期
7 魏江,叶波;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中国软科学;200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世绵;赵瑾;;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王缉慈;林涛;;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曹洪军;张红霞;王鹏;;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4期
4 梁启华;郝占刚;;企业默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一个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秦志岗;黎东升;;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6 芮明杰;李想;;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价值创新——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经济学解释[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1期
7 王道平,林华;企业集群及其成长环境与技术创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8 白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中介配合的城市科技创新模式探索——基于德国慕尼黑城市科技创新建设经验[J];城市观察;2010年05期
9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10 方亚楠;魏海燕;李后卿;;基于知识获取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周旭霞;;创新团队、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成长——以浙江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2 胡恩华;刘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丕斌;王其文;;高新区多层次创新系统模型[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池仁勇;李正卫;;浙江省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分布与特征[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5 艾时钟;杜荣;陈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实例[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蔡弘;产业集群创业人才素质及保留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韩峗;高技术虚拟企业(HTVE)知识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林飞;全球产业网络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产业升级[D];东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威;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徐欣;我国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琰;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贾芳丽;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框架与思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杰;基于专利视角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蒋玉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唐东;DQ公司风电项目专利发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芬芬;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高新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恩健;济南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仇保兴;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芮明杰;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11期
4 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1期
5 毛蕴诗,周燕;硅谷机制与企业高速成长——再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管理世界;2002年06期
6 李烨;李传昭;罗婉议;;战略创新、业务转型与民营企业持续成长——格兰仕集团的成长历程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2005年06期
7 周长辉;;中国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研究:五矿经验及一般启示[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8 潘绵臻;毛基业;;再探案例研究的规范性问题——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8)综述与范文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9 王凤彬;;科层组织中的异层级化趋向——基于宝钢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10 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蕾;;产业集群成长:基于集群文化的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3期
2 董慧;蒋灵珊;王龙国;;从软件产业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05期
3 何燕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及其延续[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丁国平;袁泽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6年03期
5 陈志刚;;浅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7年11期
6 张少杰;徐颖;杨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在功能效应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张继彤;邹梦楠;;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几个误区[J];经济师;2007年12期
8 洪雯翔;;丹阳眼镜产业集群形成因素探讨[J];当代经济;2009年23期
9 姚伟坤;周梅华;陈金波;;企业家网络驱动集群企业品牌提升的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10 赵红岩;;长三角产业集群的文化效应[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峰;;文化产业集群治理结构、机制与策略研究[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2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群;;廊坊区域产业集群创新与发展现状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4 马力;;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5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激宇;张士云;王晓润;鹿亚飞;;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特征与竞争优势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小林;;谈廊坊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的演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魏丽华;;金融危机视角下地方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升级的的机制分析[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10 张耀伟;;基于集群创导导向的航空产业集群治理评价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建明 杨莎静;“内生动力”服务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N];江阴日报;2011年
2 省政府研究室 王立岩;催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N];黑龙江日报;2010年
3 ;邳州: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洼地崛起[N];新华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杨蕾;发挥内生动力 增强发展后劲[N];潮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 陶克强 通讯员 阮虎祥 叶军;嘉兴经济内生动力正在显现[N];嘉兴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海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N];哈密日报(汉);2010年
7 王晓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N];安庆日报;2009年
8 宝兰;盘活农村资源 强化内生动力[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9 杨冰;西部正在培育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N];中国改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顾介铸 赵晓勇 姜圣瑜 本报通讯员 邵釜明;高港:激活企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N];新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江明;产业集群生态相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焦爱英;基于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高琴;港口产业集群的复杂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陈芳;产业集群创业人才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黄志启;知识溢出和产业集群中企业研发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高斌;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及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杨皎平;产业集群特性要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文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湖南的发展战略[D];湖南大学;2003年
2 刘鑫;论中国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旺兴;产业集群内企业战略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4 闫建超;中国产业集群的国家竞争优势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5 陶亮;演化经济学视野下的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星烨;基于产业集群的宜丰竹产业竞争力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岳军;浙江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聂振飞;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模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春雨;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产业集群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10 盛春梅;桐乡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38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3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