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协同创新动因——协同剩余:形成机理与促进策略

发布时间:2018-05-04 01:32

  本文选题:协同创新 + 协同剩余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20期


【摘要】:协同创新已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协同剩余是协同创新的动力来源,影响协同创新的形成与效应。分析了创新资源、创新协同度与协同环境等因素对协同剩余形成的影响,以创新资源边际效应、创新资源禀赋和创新协同度为量标,构建了协同剩余的形成机理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Abstrac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innovation, and cooperative surplus is the motive sour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hich affects the formation and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innovation synergy degree and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synergetic surplus. Based on the marginal effect of innovation resource, innovation resource endowment and innovation synergy degree, the forming mechanism model of synergetic surplus is constructed.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软科学重大合作项目(2012GXS2D020)
【分类号】:F091.3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连建辉,赵林;“企业性质”重探——合作剩余创造和分配的市场性关系契约[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2 丁聪琴;李常洪;;合作创新的产学研生态探析[J];经济问题;2008年03期

3 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J];经济研究;2000年05期

4 黄桂田,李正全;企业与市场:相关关系及其性质——一个基于回归古典的解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5 彭玮;葛新权;;国外产学研联盟运行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1期

6 刘颖;陈继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自组织机理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5期

7 何景涛;安立仁;;知识合作模式与产品价值构成要素研究——企业合作创新研究的新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7期

8 金芙蓉;罗守贵;;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3期

9 李翠娟;徐波;;基于知识合作剩余的集群企业创新动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12期

10 李翠娟,宣国良;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合作剩余创造机理[J];科学学研究;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光;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小敏;张永;邵建平;;基于“合作剩余”的西部资源型产品最终加工原产地化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2 雎国余;蓝一;;要素禀赋不对称与企业的性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张淑东,杨明;企业契约理论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05年12期

4 王秀凤;;电大与普通高校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5 沈恒林;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与企业权益分配格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余江,叶林;资本稀缺性与企业权力安排[J];商业研究;2003年03期

7 龙勇,孟卫东,刘贤凯;西部资源跨区域合作开发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3期

8 吴西彬;累积投票制的博弈性及其解决方法[J];商业研究;2004年05期

9 陈子彤,吕勇斌;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简单回顾[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10 纪文刚;刘建东;戴波;王红梅;张立新;魏文渊;于静;;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少安;王安;;对拾遗者是否定罪及其权利主张的法经济学分析——以深圳机场梁丽拾遗案为例[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杜晓芬;;由三种立法解读合作——合作经济学新进展[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王强;何自力;;替代、互补及互嵌: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新考察[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韦倩;;合作经济学理论构建基础及其企业理论[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辉文;;企业组织的演变——联合产权制度阶段演化论下的分析[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周俊青;许益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问题刍议[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寒;胡宗彪;李正风;;研发项目对中国大学技术转让合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985工程高校为例[A];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利钧;基于资源共享的价值网企业合作创造价值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毓剑;基于网络化的林业工程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萌;关系型契约治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石弘华;专业服务企业治理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张艳娟;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 尚海涛;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农业雇佣习惯规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朱新财;现代生物技术研发网络的管理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梅芳;产学研合作成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浩男;提升营口港竞争力战略规划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常显斌;研发合作知识创新的资源分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吴璐缤;企业研发与生产合作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杨伟明;建设银行中山分行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亚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0年

6 彭爱冰;浙江省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亮;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单睿;劳动契约性质的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9 马莹莹;高校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乔传磊;产学研联盟的法律性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庆学,龚敏;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J];商业研究;2000年08期

2 刘宏岩;;产学研合作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连建辉,黄文锋;企业的同质性假设、异质性假设与企业所有权安排——两种企业治理观的经济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09期

4 连建辉,赵林;“企业性质”重探——合作剩余创造和分配的市场性关系契约[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5 陈光,王永杰;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动力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01期

6 陈光,王永杰;国家创新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J];大自然探索;1999年03期

7 张翠华,任金玉,于海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2005年04期

8 陈光;;技术管理的新方向:政府、产业和大学的合作变化[J];国际学术动态;2004年05期

9 盖锐;余杨;;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S1期

10 刘国新,,万君康;产业组织对技术创新行为与绩效的影响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虹;肖洋;;竞争优势与协同知识创新的经济学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6年04期

2 郭永辉;;设计链管理理论综述与展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年06期

3 刘进梅;林青;;“两型”社会区域协同创新的政策分析[J];商业时代;2008年31期

4 邓智团;;产业网络化的系统经济学解读:以计算机全球生产网络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5 姚远;;家庭——工作冲突的作用机理模型及平衡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余雅风,郑晓齐;大学—企业合作创新中政府的作用模式及职能[J];科技导报;2002年03期

7 阙师鹏,廖志浓;技术创新中介组织的政府行为刍议[J];中国钨业;2004年03期

8 唐敏;张廷海;;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J];经济管理;2004年13期

9 曾小彬;包叶群;;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6期

10 陆克斌;郭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与知识市场的协同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荣;;基于产业融合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第四届上海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获奖名单[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莉;基于知识活动系统理论的大学-企业知识联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红坤;信息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形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杨红燕;区域创新网络结点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王飞;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网络进化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向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亮;影响有限理性实现程度的因素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6 袁雅芝;产业集群中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7 彭仲耀;核心企业双元性下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41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41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