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阈中的马克思政治哲学方法论
本文选题:政治经济学批判 + 政治哲学方法论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1年06期
【摘要】: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方法论内在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进行了系统批判,建构了以社会个人为出发点的政治哲学;他把生产形式作为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特定社会形态下政治哲学范畴的历史性规定;他提倡的从抽象到具体的经济学方法论,否定了从直观的现实出发落脚到抽象理论体系建构的政治哲学思维进路,也否定了黑格尔式的思维或绝对精神的观念逻辑任意组装社会政治现实的辩证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实现了政治哲学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Abstract]:Marx's methodolog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lies in hi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With the help of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x systematically criticized the traditional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in the West, and constructed a political philosophy based on social individuals, and took the form of product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Emphasizing the historical provisions of the categ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under the specific social formation, he advocated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 from abstract to concrete, which negated the way of thinking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intuitive realit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bstract theoretical system. It also negates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arbitrarily assembl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by the idea logic of Hegelian thinking or absolute spirit. The methodology used by Marx in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reveal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realizes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and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between ideality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
【基金】: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系统科研规划项目“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0ZX0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政治革命、物质生产、社会交往:唯物史观批判视阈下的人道主义及其实践”(GD10YZX01)
【分类号】:F0-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骆惠宁;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重大的综合性制度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张鸣年;“文化”与“文明”内涵索解与界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周中明;姚鼐的妇女观和他笔下的妇女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何根海;大禹治水与龙蛇神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刘鹏;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问题探讨——论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和马克思工人阶级先进性理论的生命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孙显元;“以人为本”的社会结构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苏志加;刘啸霆;;集聚海外人才的软环境创新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季刚;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原理给我们的启示——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J];经济问题;1990年12期
2 王冲;;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J];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3 赵庆元;;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的观点看[J];理论界;2010年06期
4 杨欢进;王毅武;;论消费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2期
5 张雪魁;;回归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马克思经济哲学的批判逻辑及其当代意义[J];学术月刊;2007年09期
6 夏莹;;符号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吗?[J];哲学动态;2008年01期
7 李善明;;《剩余价值理论》手稿与《资本论》第四卷[J];经济学家;1991年04期
8 周尚君;陈志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法哲学分析[J];学术探索;2010年05期
9 刘子威;;怎样研究《资本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3期
10 黄公元;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科学解决[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在新;;关于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思考[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2 王浩斌;;政治经济学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权建构的必由之路[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4 张华荣;;深入学习《资本论》方法论 构建政治经济学新体系[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5 王建国;;澄清对马克思方法论的四大误解——兼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创新[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李建平;;研究劳动价值论的新视角[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7 张维闵;;方法、对象、结构与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新华;杨永雄;葛长友;;劳动价值论方法论解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胡世祯;;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隆华;;论海洋经济发展规律[A];“海洋经济研讨会”报告选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德平;耀邦同志如何看消费[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N];学习时报;2009年
3 胡为雄;准确解释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学说[N];学习时报;2009年
4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一兵;资本主义在“自我升级”吗[N];解放日报;2009年
5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徐贵相;从《资本论》中找寻解决现实矛盾的钥匙[N];深圳特区报;2009年
6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张建君;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的不同解读及启示[N];北京日报;2009年
7 顾海良 武汉大学;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张英焕;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之根本[N];学习时报;2009年
9 海军潜艇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 刘炳福;“斯密难题”与市场价值取向[N];中国教育报;2008年
10 仰海峰;消费社会与资本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2 户晓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3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5 戴瑞姣;世界市场的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郑飞;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汪芳;青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意蕴[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刘t坭,
本文编号:1848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48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