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基于社会分工的再考察
本文选题:生产方式 + 社会分工 ; 参考:《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摘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Abstract]:The research object of Marx's economics includes not only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ut also the mode of production between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and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ms of real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The consensus among Marxist economists is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ct that the types of products and the number of departments in the society are fixed and unchanged, an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Profit margins will fall, which could lead to unemployment and social unres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division of labor, that is,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a broad and social manner, has expanded the system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o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levels, thus expanding the system of value exchange.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rplus value production and surplus value realization is solved,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on socialization and capitalist possession form is alleviated in a certain period.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产业发展研究院;
【分类号】:F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兼答高峰教授[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2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辉;;河北省与京津冀区域2010年产业发展对比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2 翟德华;陶立群;;老龄产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第二章 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节 经典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分析[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C];2005年
4 薛领;;海淀区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永年;;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辩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韩勇;;马克思分工理论浅谈[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7 姚慧琴;张燕;;马克思的产业组织演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8 于金富;;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之一[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9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杨春河;张文杰;邱潇潇;;中国区域性物流集聚实证研究[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龚晓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6 冯振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脆弱性与优化调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7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8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9 黄晓玲;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工业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10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咏铃;爱情文学审美视野中的南朝乐府民歌[D];湘潭大学;2002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谢凤华;中国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4 侯宣杰;商人会馆与边疆社会经济的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杨小霞;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哲学的若干挑战和启迪[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刁卫东;黑河市边境经济贸易发展与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9 王琼;个旧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替代产业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10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劳动力商品与人力资本[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2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3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地区与部门特征[J];财贸经济;2003年08期
4 肖灵机,徐文华,熊桂生;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的制度解释及制度安排[J];当代财经;2005年06期
5 高峰;产品创新与资本积累[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6 程大中;商品与服务:从分离到综合[J];经济学家;2002年02期
7 郝坤安;张高旗;;中国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年06期
8 赵秋成;;从产业和行业层面解析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3期
9 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年11期
10 李俊锋,王代敬,宋小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研究——两者相关性的重新判定[J];中国软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桂全;也谈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J];江汉论坛;1983年09期
2 陈学工;应加深对社会分工的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3 周复昌;自然经济传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果的障碍[J];学术论坛;1981年02期
4 李,
本文编号:1864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64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