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9 19:44

  本文选题:“物”体系 + 符号消费 ; 参考:《吉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消费领域,鲍德里亚认为社会是由符号操控的消费体系,符号消费成为了人们消费的焦点。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是一种文化意象性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实在意义,只是人的身份、地位、阶层等的象征。鲍德里亚为建构系统的符号消费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探索,最终著有《物体系》与《消费社会》两本经典之作,在这两本书中他详细论证了符号消费理论。 在论文的第一章,我们指出,鲍德里亚建构符号消费理论的首要前提是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一切以消费为基点,消费生活操控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而出的。鲍德里亚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始建构他的理论体系。他的《物体系》一书是其理论大厦的基石,书中主要阐述了“物”的符号化转向问题。鲍德里亚首先从“物”的概念体系研究符号的意义,他指出“物”的原本意义中包含由科技因素所衍生出的非本质意义,这为“物”向符号化转向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他详细论证了“物”的符号化逻辑过程,“物”概念中的非本质因素即非功能性不断超越“物”的功能性,这种超越和边缘化隐喻着“物”将转向文化意义。“物”的文化意义转向实质是符号化演变的历程。同时,鲍德里亚又指出符号理论的建构离不开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符号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内在要素,二是广告传媒与大众沉默意识的外在因素,这两个因素对“物”的符号化转向起着一定的作用。 论文的第二章介绍和讨论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操控论”。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一书中主要阐述的是符号理论的建构问题,而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主要论证了符号对消费社会的操控体现。他通过物—文化—服务三个层面分别论证了符号对社会的全面操控,首先表现为物的符号化转向,在此基础上又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符号化,最后扩展到服务消费层面的符号化。因此,符号的渗透蔓延,使整个社会成了一幅由符号编织的消费图景。我们通过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解读,从中探究出符号理论背后所隐含的基本思想,首先符号的文化意象性是鲍德里亚理论隐含的逻辑支点,它是理论建构的开端,也是消费社会的特征,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文化符号形式下不断进行着消费。其次一系列的消费行为也反映着符码操控的系统意义链。鲍德里亚指出,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的同时也暗含着要消费其他相关商品,这是由符码操控的系统意义链产生的结果,“一串意义”的符号反映着人对欲望的追求和渴望。 最后,鲍德里亚指出符号消费过程中所暗含的一串意义链反映着社会阶层的区划。不同符号代码的消费暗示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每个人都根据符码系统不断编排着自己的社会阶层和地位。同时他所说的符号意义链是变动的,人们可以从符号编码的低级系统向高级系统转化,也可以退回到低级系统中。人们就是根据符号链的变动特征,不断由低级阶层向高级阶层转变。因而,符码意义链的流动性是人的阶层转变的依据。通过符号消费内部逻辑的展开,有一些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批判反思,如消费自由与消费强制的矛盾;消费平等与消费特权的矛盾;消费社会的丰盛与匮乏之间的矛盾。 论文的第三章分析了鲍德里亚对马克理论的批评。鲍德里亚为确证自己的符号消费理论,又对经典的马克思生产理论进行了颠覆和批判。他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还有第三种符号价值,并且他认为符号逻辑取代了马克思的商品逻辑,由此他推断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过时了。 在论文的第四章中,我们的分析和讨论说明了:从文字表述的意义上来讲,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两人的思想中确存在着一些差别,这主要源于二人的社会背景与价值观的迥异。从本质角度讲,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仍属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体系,原因在于他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生产理论基础上的,他的符号逻辑也是马克思商品和资本逻辑的进一步展开,他的符号异化形式更是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的深刻体现。因此,鲍德里亚的理论思想只能是马克思生产理论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延伸,只能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总之,全文通过理论建构—理论解读—思想比较—简要评述这四个层次来研究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鲍德里亚理论结构严谨,思想性强,为当代理论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并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和内容。
[Abstract]:Along with the high - spe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all aspects of people ' s life have changed greatly ,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consumption , Baudrillard argues that society is a symbol - controlled consumption system , and symbol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focus of consumption . Baudrillard ' s symbol is a symbol of cultural imagery .

In the first chapter , we point out that the first premise of Baudrillard ' s construction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theory is the arrival of consumer society . Consumption becomes the center of people ' s life . The symbol consumption of Baudrillard is the foundation of its theoretical building .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 symbol of Baudrillard ' s symbolic theory .

Finally , Baudrillard points out that the chain of significance implied in the process of symbol consumption reflects the division of the social stratum . The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symbol codes implies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Baudrillard ' s criticism of Mark ' s theory . Baudrillard ' s theory of symbol consumption and the classic Marx ' s theory of production are subverted and criticized . He argues that the commodity of Marx ' s political economy has the third symbol value in addition to its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 , and he thinks the symbolic logic replaces Marx ' s commodity logic , and he concludes that Marx ' s production theory is out of date .

In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e thesis , we illustrate that Baudrillard ' s theor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still belongs to Marx ' s theory system .

In short , the paper studies Baudrillard ' s symbol consuming thought through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of ideas . From the point of view , it can be seen that Baudrillard ' s theory is rigorous and ideological , opens up a brand - new way for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theory , and enriches the visual field and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y research in a sense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胜华;;从“符号消费”看标志设计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5期

2 易莎;;当代符号消费与视觉传达设计[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3 高永晨;;从非言语交际视角看符号消费的多样性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戈广安;尹冠琳;张姗;;汽车广告中的符号意义建构——以新浪网汽车频道的广告为例[J];中国报业;2011年14期

5 刘文萍;;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及价值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6 郑大卫;梁幸仪;;局部回忆 香港国际艺术展与全球艺术,元年[J];艺术界;2011年04期

7 曾军;;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文化生产问题——对贾斯汀·奥康诺《艺术、产业和现代化》的回应[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8 张劲松;;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的后现代解读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9 陈海波;;旅游者场所依恋的形成机制及其管理启示[J];旅游研究;2011年02期

10 李瀛慧;;浅析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泛化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茌良计;;符号的梦魇——评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3 孔明安;;从文化工业到符号世界———鲍德里亚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思想渊源的探讨[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孔明安;;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鲍德里亚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曾军;;鲍德里亚走出了马克思?——从中国学界对鲍德里亚的误读谈起(提纲)[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唐正东;;发展的正义维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思考——从鲍德里亚的理论缺陷谈起[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夏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关于消费异化的运演逻辑——与鲍德里亚的一种对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海蓉;我买的不是东西,是概念[N];镇江日报;2010年

2 张义修;张一兵何以“反鲍德里亚”[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唐学鹏;鲍德里亚的“拟像”死了[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4 康慨;鲍德里亚非常重要[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戴阿宝;拟像(simulation)[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刘国鹏;虚拟现实元年之后的人类命运[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季桂保;后现代的痴迷描述者[N];文汇报;2007年

8 王宏维;为什么尽拿“美女”说事?[N];南方日报;2007年

9 书评人 云也退;说吧,冷记忆[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早报记者 赵岚;节约 生存正义[N];东方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英;消费时代电视广告审美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贺峰;中国情境下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符号意义建构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汪德宁;“超真实”的符号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6 张苹;中国出版畅销书转型的符号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7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光;形态与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娟;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穆春;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桂昕翔;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慧娟;鲍德里亚符号消费思想评析[D];河南大学;2008年

5 巴晶;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金雪;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郭蕊;试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及其意义[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雪;当代消费主义文化批判[D];燕山大学;2010年

9 童治军;消费:蕴含“意义系统”的区隔符号[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珊;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71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671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9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