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唯物史观”视角下偏好演化及其应用分析——基于“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互动演化

发布时间:2018-05-11 12:04

  本文选题:唯物史观 + 偏好曲线 ; 参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04期


【摘要】:建立在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基础上的主流偏好理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的诸多现象特别是普遍存在的利他行为方面常常出现理论与现实相悖之困境。为此,本文摒弃新古典经济偏好自涉、外生、同质、稳定等假设,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偏好演化基础,以"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之间的内在逻辑为分析主线探索以生产方式变革为核心的偏好引导与重塑,由此探索促进社会和谐、包容发展的微观基础。
[Abstract]:The mainstream preference theory based on the preference of self involved, exogenous,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 is often in contradiction to the theory and reality in explaining many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 especially the universal altruistic behavior.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 the hypothesis of the new classical economic preference, such as self reference, exogenous, homogeneity, stability and so on,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base of preference evolution is based on the inner logic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 human nature - individual preference", and explores the preference guidance and reshaping at the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mode, thus exploring the microcosmic basis of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转变发展方式中改善民生的理论与路径研究”(12BJL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万福;异化、唯物史观与个人自觉活动[J];哲学研究;1984年06期

2 张维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课题[J];哲学动态;1993年04期

3 孙月红;论邓小平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刘世文,胡义成;论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唯物史观展开──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5 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06期

6 王金福;唯物史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王清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历史决定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02期

8 刘方现;近年来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9 李春红;;从当代视角看“以人为本”思想[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1期

10 董立刚;;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解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罗松涛;唯物史观与价值哲学研讨会述要[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D];清华大学;2005年

5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9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5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73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73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