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的社会经济福利分析
本文选题:碳减排 + 经济福利 ; 参考:《管理世界》2012年10期
【摘要】:目前我国已难以承担传统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碳减排的主流文献中存在学科孤立、方法单一且经济学框架欠缺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低碳经济理论发展与实践推广。基于碳减排理论基础的不完善,本文构建了碳减排模式下的社会经济福利分析框架,讨论了碳减排投入和碳交易价格的重要性,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并针对理论分析简要探讨了促进低碳经济内在稳定发展的制度取向。
[Abstract]:At present, it is difficult for our country to bear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rought by the traditional growth mode.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our country. However, the mainstream literature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has the tendency of isolated disciplines, single methods and lack of economic framework,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ory and the promotion of practice. Based on the imperfe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welfare analysis framework under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odel,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put and carbon trading price, and expound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The institutional orientation of promoting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briefly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2009JJD810008)部分成果
【分类号】:F062.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俞越;刘晓雪;谷庆林;;五策并举应对碳减排与高油价双重困局[J];中国财政;2010年10期
2 孙雪丽;荆友奎;;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1年04期
3 曹柏静;郭茹;李风亭;;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企业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0年02期
4 何祚庥;;建筑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四点意见[J];建筑;2010年15期
5 赵志凌;黄贤金;赵荣钦;;江苏低碳经济发展策略[J];唯实;2011年01期
6 肖江;田立新;孙梅;;长三角节能减排一体化发展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吴松龄;;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8 杨蕾;李光明;沈雁文;黄菊文;;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J];科技资讯;2008年03期
9 宋丘林;;物业管理在环保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北京东方之星物业管理实践为例[J];中国物业管理;2010年02期
10 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卫东;;发展绿肥是实现农业固碳减排的有效措施[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纪玉山;关键;王塑峰;;经济稳定增长与碳减排双重目标优化模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闫勇;杨娜;;日本区域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辛凡文;张明;;煤炭加工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及减排途径[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枫;魏文耀;张庆芝;;基于能耗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下我国钢铁产业碳减排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德强;郑军卫;贾俊松;徐兆辉;张涛;赵凡;;低碳经济视角下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综合利用[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荣庆;;积极筹措低碳经济的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赢得空间和动力[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曹晓静;郭茹;李风亭;;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节能减排双重效益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姜克隽;;中国2050能源和排放情景研究[A];低碳经济与能源市场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隽妤;“碳减排标兵”烟台万华海外扩张[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马扬 顾烨 贺占军;中国企业携手“碳减排”[N];经理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于春美;今秋农村流行“低碳减排施肥法”[N];新农村商报;2010年
4 张俊德;二龙山水电项目碳减排量购买协议签约[N];张掖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阳丹;带动310亿欧元清洁能源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1年
6 记者 冯迪凡 实习记者 张丛博;公益碳平台:碳核算的另一种可能?[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李新民;长效碳铵:中国对全球碳减排的巨大贡献[N];经济参考报;2008年
8 本报驻上海记者 张敏;节能低碳减排 永葆青山绿水[N];中华建筑报;2010年
9 侯静;专业“卖碳翁”把环境变成“金饭碗”[N];四川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郭斌 姚瑾;闽建筑领域试水碳交易[N];福建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旖芸;上海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冷雪;碳排放与我国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呈呈;我国自愿碳减排创新模式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2 侯佳松;中国建筑领域典型项目碳减排问题探索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2年
3 张晓津;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各产业部门碳减排责任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张岩;融入碳减排交易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模式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5 程燕芳;基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我国参与国际碳减排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季舒琳;服务外包的经济福利效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郭晓丹;基于环境DEA方法的碳减排绩效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杨爽;基于非线性规划的碳配额金融市场的构建[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建华;基于博弈视角的碳金融发展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10 杨超;上海银行碳金融战略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0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88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