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难题”的理论脉络与新解

发布时间:2018-05-23 11:35

  本文选题:斯蒂德曼诘难 + 世纪之谜 ; 参考:《学术月刊》2012年12期


【摘要】:百余年来,理论界关于联合生产中"负价值"之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动关系之谜、价值转形之争,以及平均利润率变动规律之疑,都是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从现实经济活动出发,以新的假定条件为突破口,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给予重新梳理与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如果从环境生产角度考察联合生产,可以发现与"负使用价值"(污染物)相对应的"负价值"的存在并不违反劳动价值论;(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将表现出"成反比"、"成正比"等多种不同状态,这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解释,也可以分析新时期出现的"成正比"状态;(3)价值转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并可能出现多种状态,这将包容价值转形问题百年之争的不同解法;(4)随着不同时期资本有机构成内涵的变动,平均利润率将出现上升、下降和不变三种变动趋势,这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繁荣交替的现实表现。
[Abstract]: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the theory of "negative value" in joint production, the myste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value quantity, the dispute of valu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oubt of the law of average profit rate change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e theoretical circle. Both are major theoretical issues that directly challenge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to rearrang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se problems by using new research methods, starting from the real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aking new hypothetical condition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se questions mainly include: (1) if we look at joint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negative value" corresponding to "negative use value" (pollutant) does not violate the theory of labor value. Ratio "," proportional "and other different states, This includes not only the classical explan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but als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portional" state in the new period, which is a long-term dynamic process and may occur in a variety of states. This will contain different solutions to the century-old debate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lue. (4)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notation of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average profit margin will rise, decrease and remain unchanged. This is precisely the capitalist economic crisis and prosperity alternately the reality of th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2AJL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1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冯金华;;价值转形:一个伪问题[J];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3 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4 余斌;;从斯蒂德曼的非难看劳动价值理论及价值转形问题的计算[J];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5 置盐信雄;骆桢;李怡乐;孟捷;;技术变革与利润率[J];教学与研究;2010年07期

6 何干强;论有用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前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马艳;严金强;;转形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动态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9期

8 冯金华;侯和宏;;负剩余价值和正利润可以同时存在吗?——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谢富胜;李安;朱安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张忠任;;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关系的微观法则与宏观特征[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忠任;;基于价值“差异性”理论的人力资本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11期

2 马艳;;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数理表达与创新[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3 曹雷;论原始性科技创新的当代价值和作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4 胡莹;;美国的收入分配与债务经济[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杨文进;论马克思宏观性的货币理论[J];当代财经;2004年07期

6 杨文进;论宏观体系的马克思经济学[J];当代财经;2005年05期

7 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4期

8 彭必源;;对联合生产条件下价值决定问题的讨论与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9 胡代光;;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一书[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10 任力;;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超;;超金融化与美国金融危机:基于具体劳动分配与金融资本分配的维度[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景贵飞;;产业扩张阶段的地理信息应用分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冯金华;;价值转形:一个伪问题[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4 马艳;;论现代政治经济学数理逻辑表达与创新的重要价值[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5 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6 杨文进;;“价值转型”的逻辑乱源——绝对量与相对量的混淆——略论“实体性价值论”与“生产关系性价值论”的不可统一性[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融合——基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新解释[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白暴力;梁泳梅;;世界价值与国际价格的形成与效应——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分析[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朝明;姚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冲击——基于经济学理论的解读与比较[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崔朝栋;;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宇;住房金融政策对中国城市住房市场的影响机制与政策选择[D];清华大学;2010年

3 任海兵;矿产资源有偿获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夏咸军;美国对外经济援助[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5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刘东升;论服务产品市场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决定[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8 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寇雅玲;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10 陆小斌;中国民营企业初始产权的合约分析与制度重构[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文娟;基于内生成长的服务业跨国公司CEO收入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牛鸣飞;《资本论》第一卷所使用的还原思维法[D];西北大学;2011年

3 邢华彬;论资本主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与现实[D];南开大学;2011年

4 杨铁牛;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宋秀坤;论版权商业价值的评估[D];复旦大学;2011年

6 尚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杨进汴;当前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8 董传民;体面劳动价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月;非正规金融支持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可行性及其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王永生;试析《资本论》与数学方法的运用[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J];财经研究;2001年11期

2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3 孟捷;产品创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3期

4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5 于俊文,张忠任;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6 大卫·科茨;;目前金融和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体制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7 段进朋;;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能创造更多价值吗?[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8 洪远朋,马艳;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十点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罗伯特·布伦纳;孙宗伟;许建康;;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2期

10 罗伯特·布伦纳;孙宗伟;许建康;;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下)[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玉山;;价值转形问题论战100年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3期

2 罗狄欧;;坚持劳动价值论与价值转形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白暴力;;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3年03期

4 丁堡骏;;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萨缪尔森对劳动价值论批判的反批判[J];江汉论坛;2006年07期

5 马艳;严金强;;转形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动态价值转形模型的探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9期

6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真的“最终解决”了吗?——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题的解法[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07期

7 吕昌会;博特凯维茨的价值、价格计算及转形问题述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胡代光;;转形问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法——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一书[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9 罗雄飞;;依照马克思的思想方法研究劳动价值理论[J];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07期

10 陈勇勤;;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J];南都学坛;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真的“最终解决”了吗?——评张忠任先生关于转形问题的解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罗雄飞;;如何理解马克思转形理论的内在逻辑?——评鲍特凯维茨的转形模型[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3 刘旨贤;金志发;;《资本论》关于资本有机构变动趋势与现代生产力[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旨贤;金志发;;现代生产力使资本有机构成出现下降趋势[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朱奎;;转形问题:一个动态分析框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姚彬彬;;基于资本论有机构成理论的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影响的分析[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钟棣;;价值问题上的挑战与回答——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各派观点评述[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8 丁堡骏;黎贵才;;转形问题研究的马尔科夫过程解法之迷途——评森岛通夫转形问题的解法[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戴武堂;;论强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陆晓禾;;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中国的“民工荒”问题——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佶;问题的核心:劳动生产率[N];国际金融报;2002年

2 罗润东 赵明(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关注劳动生产率[N];中国财经报;2002年

3 陆铭;何时不用“衬衫换飞机”?[N];解放日报;2006年

4 晓亮;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深圳特区报;2005年

5 清议;借产业升级摆脱内需困境[N];经济观察报;2006年

6 卫兴华;经营管理和科技工作同样是劳动[N];光明日报;2001年

7 张宇燕;解读新经济[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8 程恩富;日本学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动态[N];人民日报;2004年

9 徐滇庆;谁有竞争力谁就是狼[N];证券时报;2001年

10 小文;理论课堂[N];中国财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索红;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理论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瑞永;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5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6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王宏伟;资本效率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春艳;价值源泉与价值量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王练文;公共养老金制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践与政策研讨[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2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3 王春晓;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发展历程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秦亚冰;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5 柏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苏会敏;工业劳动方式变革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王涛;资本有机构成对平均利润形成的实际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8 陈用芳;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高等职业教育[D];厦门大学;2007年

9 林叶环;全球化背景下对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再认识[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张美莹;希克斯关于市场经济兴起条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24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24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