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际生态补偿主体的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29 11:38

  本文选题:市场失灵 + 地方政府博弈 ; 参考:《世界经济》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建立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污染外部性模型,运用数理模型与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污染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区际生态补偿政策中的角色。结果显示:当贸易成本很小时,在较小概率下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当贸易成本不足够低时,污染外部性将导致市场失灵。由于地方政府间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必然会导致地方政府在治理市场失灵时出现政府失灵,因此由中央政府以第三方当事人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是有效的。此外,实施差异化的税收补偿政策、在生态区实施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等有助于政府主导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pollution externality model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rket failure caused by pollution externality and the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central government in inter-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are analyzed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trade cost is small, the market mechanism is effective under the lower probability, and when the trade cost is not low enough, the pollution externality will lead to the market failure. Because the interests of local governments are not completely consistent, local government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government failure when governing the market failure, so the inter-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the third party is effective. In addi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tax compensation policy and relatively free trade policy in ecological areas is helpfu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region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led by the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时期调整城乡结构和推进城镇化研究”(10AZD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转移支付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10YJA790001)的资助
【分类号】:X196;F11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青云;;关于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2 刘贵生;;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全国的对比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07期

3 龚霄侠;;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区域补偿政策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5 王兴杰;张骞之;刘晓雯;温武军;;生态补偿的概念、标准及政府的作用——基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作用类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6 王军锋;侯超波;闫勇;;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对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晓东;常丹东;;水土资源抑损补偿制度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2 陈涵子;严志刚;;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水体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3 程亚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构建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于江海;冯晓淼;;评价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5 薛森;张文秀;冉瑞平;;生态建设的正外部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6 郑敏;张伟;;山地旅游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7 母学征;郭廷忠;;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高u!;刘建;吴大千;葛秀丽;王仁卿;;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行业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山东日照花岗石材行业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9 蔡为民;杨世媛;汪苏燕;周楠;;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10 雍新琴;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良勇;邹冬生;胡长青;李林;;从系统的高度构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马放;赵泽斌;王立;;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弘;刘雨林;;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视角下的西藏生态补偿制度[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郭菊娥;刘洪涛;曹春辉;席酉民;;生态资源补偿费征收的影响效应研究:以陕西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6 曹明德;王凤远;;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库区水源区(河南部分)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伟;戚道孟;;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德林;秦静;;日本水资源补偿机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鲁士霞;;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初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彭诗言;中国环境产业发展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刘兴元;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刘清江;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雍新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怯志豪;长沙市城市湿地利用保护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燕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吴菲菲;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崔姣;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朱丽华;生态补偿法的产生与发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新力;论生态补偿法律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江秀娟;生态补偿类型与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赵彦泰;美国的生态补偿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2 张可云;;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办法[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3期

3 魏后凯;;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03期

4 贾若祥;;建立限制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10期

5 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东江流域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02期

6 贾若祥;;我国限制开发区域分类的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11期

7 刘通;;我国禁止开发区域利益补偿政策评述[J];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8 郑海霞;张陆彪;;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定量标准研究[J];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9 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10 王鸿亮;;河北子牙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显现效力[J];环境保护;200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忠峰 黄奎;[N];中国财经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光;;行政区际生态合作问题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年10期

2 何天祥;李明生;;我国纺织行业区际转移的分析及其对西部发展的启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胡熠;;我国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06期

4 江伟钰;;长江三角洲准区际统一资源环境保护立法框架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安虎森;周亚雄;颜银根;;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区际污染、生态治理及补偿[J];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朱传耿,刘荣增;论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内涵与我国西部大开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7 龚胜生;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原则[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8 张会艳,张丽荣,陈吉宁;论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法学基础理论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鹏;;区际生态补偿:法律意义、制度价值与立法构想[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2 GYURIS Ferenc;齐清波;;中国与东中欧区际与区域内发展差距的动态演变[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江伟钰;;长江三角洲准区际统一资源环境保护立法框架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郝春;王志强;张彬;;成都市金牛区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吴涛;“中国区际刑事法论坛”在深举行[N];深圳特区报;2008年

2 特派记者 韩付选;在区际交通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N];人民铁道;2011年

3 陈栋生;区域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区际互动机制的构建[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熊毅军;涉港澳台商事审判中的区际送达现状[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区际利益协调面临攻坚[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冯爱琴;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粤港澳法律合作的理论与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侯烨;分阶段制定区际私法反致制度[N];国际金融报;2003年

8 ;各省“自给自足”意味着什么[N];发展导报;2001年

9 记者 何锬坡 温希;澳门·珠海警务论坛开讲[N];珠海特区报;2010年

10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罗守贵;长三角深化合作从区际企业整合起步[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晖;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刘吉昌;中国行政区际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赵金锁;中国现阶段制度变迁及其区际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渝阳;内陆与沿海省区供需互补性变化及其对区际贸易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巍;中国区际判决承认与执行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吕游;中国区际民商事调查取证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姚敏;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及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倩;区际贸易的地区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师先义;我国区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吕安青;中国区际司法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赵承利;我国区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侯宁;内地与港澳地区区际民商事平行诉讼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芦璐;《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区际法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王春晖;区际贸易的制度变迁效应研究:理论分析与历史验证[D];兰州商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950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50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8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