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和效率份额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关联分析
本文选题:产业结构 + 碳排放强度 ; 参考:《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06期
【摘要】:研究产业结构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对寻找减排途径、实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我国三次产业和生活消费进行碳排放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因素分解法将碳排放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并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系;然后计算出1995—2009年间的三次产业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三次产业、生活消费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关联度。旨在揭示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指出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nd to find ways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and achiev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ree industries and domestic consumption in China, the paper uses factor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decompos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to structural share and efficiency share, and uses grey correlation method to study three indust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n calculate the structural share and efficiency sha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from 1995 to 2009,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total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to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46)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资助项目(2010-KT-009(2))
【分类号】:F121.3;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3 陈玉英;;我国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06期
4 樊艳云;陈首丽;;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1期
5 王英;;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FDI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6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7 武京军;刘晓雯;;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分区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8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9 帅晶;唐丽;;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安伟;河南省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仁祥;李敏瑞;;江苏省海洋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2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3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5 彭生顺;刘静;;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6 单聪聪;;中英两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联比较[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7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8 李晨晨;徐峰林;刘聪;;工业企业碳排放及其会计处理探析——以徐州市为例[J];财会通讯;2011年22期
9 成艾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彭觅;吕斌;张纯;黄斌;;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杨;许振成;简韬;王俊能;;城市能源活动碳足迹初探——以广州市为例[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孙丽欣;;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优势与对策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6 吴国华;张春玲;;基于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曹孜;沈珍瑶;;基于能源消费的工业部门碳排放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段东平;李婷;;低碳经济模式下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杨芬;;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探析[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明爱;钟式玉;周德群;张雪;;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差异问题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林永居;造纸企业减排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9 李霞;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模式选择[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盛丽颖;中国碳减排财政政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秀丽;中外环境政策工具比较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5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凌霄;山东省节能降耗政策工具使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王维新;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潜力[J];节能与环保;2002年05期
3 周胜,赵凯;中国高效电动机市场现状与发展[J];节能与环保;2003年02期
4 徐红梅,汪庆桓;提高电动机运行效率是节约电能的有效途径 “中投洁天技术”系列报导之五[J];节能与环保;2003年10期
5 朱成章;电力工业对于能源效率和节能的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4年02期
6 梁志鹏,谢正武;中国分布式发电的机遇和挑战[J];节能与环保;2004年11期
7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9 应展宇;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与政策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10期
10 陈科;;重庆市房地产投融资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卉彤;[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闫永;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2 陈东景;;中国工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的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3 牛桂敏;;基于低碳经济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4期
4 陈立泰;张军委;万丽娟;;重庆市碳排放量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8[J];探索;2010年03期
5 朱聆;张真;;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6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7 李从文;桂林;;对协调地勘单位承包经营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90年01期
8 陶干三;论湖南煤炭工业产业结构调整[J];煤炭企业管理;1999年04期
9 ;“十五”乡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J];中国橡胶;2001年21期
10 ;“2009石油和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会暨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在京召开[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宏;;峨边彝族自治县竹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孙兴志;;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王毅;李焰;王山虎;丁丰华;霍勤;;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开创专业建设新思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晓光;;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结构调整[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青;;对山西省物流业建设的思考[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锐;;发挥矿业集团平台、窗口作用为全局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作贡献[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师学瑾;崔宇强;王书宽;;对优化临汾市产业结构的再思考[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9 朱玉林;何冰妮;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湖南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鸿钧;;新世纪福建省畜牧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A];福建省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卫星会议——畜牧业持续发展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欧阳昌佩;贵州产业结构调整见实效[N];中国旅游报;2005年
2 黄立锋;普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N];中国证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晓阳;结构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走向哪里[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记者 易家凡 通讯员 彭青 范曲 秋英;结构调整要调出最大的效益来[N];海南农垦报;2006年
5 曲冬;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解放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玲;去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N];经济日报;2007年
7 晓利;战略转型 中国水电第一军扩大主战场[N];证券时报;2006年
8 李清香;打造循环经济 提升资源价值[N];证券时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马春红邋通讯员 干桃荣 杨广达 胡玉娟;优化结构 推进产业提档升级[N];威海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张黎;北京定下今年节能减排目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深;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2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祁杭峰;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的无锡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康彦彦;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陈艳;江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修成;京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外商直接投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程秀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杨守鸿;重庆市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戴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利用外资[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万福军;昌平区国资委监管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徐怀礼;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李杭;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产业结构调整[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海林;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2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