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内生增长理论研究
本文选题:古典内生增长理论 + 斯密—马歇尔—扬类型 ; 参考:《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02期
【摘要】:本文根据Roberts与Setterfield对内生增长的定义,将古典内生增长(旧内生增长)理论分成四种类型。SMY的特征是从内生劳动分工演变促进内生增长,RMS强调内生创新增长,KKT是一种凯恩斯主义内生增长思想,而HDAF则是距离新内生增长理论最近的AK模型。此外,李嘉图、凡勃伦等人对收益递增机制、资本的内涵等作出了贡献。古典内生增长理论中关于增长的路径依赖性、非均衡性、不确定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等思想对新内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endogenous growth by Roberts and Setterfield, The classical endogenous growth (ol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SM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volution of endogenous division of labor to promote endogenous growth. RMS emphasizes that endogenous innovation growth is a Keynesian endogenous growth thought. HDAF is the nearest AK model to the 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n addition, Ricardo, Veblen and othe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apital. The ideas of path dependence, disequilibrium, uncertainty and inequalit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the classical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have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分类号】:F09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忠锐,刘德弟;农业科研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理论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4年01期
2 夏冠军;技术创新与我国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的功能定位[J];商业研究;2004年23期
3 包迪鸿,盛乐;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实证研究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08期
4 刘定国,王德忠;降低交易费用: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驱动力[J];财经科学;2005年03期
5 张贵先;胡宝娣;;城乡差距、农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基于中国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6 陆静;金融混业的动因及模式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7 刘华军;;现代经济增长的综合分析框架:分工—制度—品牌模型[J];财贸研究;2006年04期
8 吴易风;经济增长理论:从马克思的增长模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增长模型[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9 项飞;地方政府在推进都市圈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定位[J];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11期
10 程愚,胡翼亮;产业开放格局与经济增长后劲[J];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玉海;;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金沙能源系统开发的科学发展观初探[A];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2 黄晓玲;发展中国家外贸、外资与工业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3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4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5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刘家新;政府储蓄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7 王大超;转型期中国城乡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9 刘普照;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立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经济形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张洁;旅游饭店人力资本开发战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佳刚;我国金融制度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1年
4 王宏新;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探析及我国政策选择[D];湘潭大学;2001年
5 康庄;创业板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陈书鹏;公司资本制度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7 李雪峰;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何恒远;技术与制度的互动研究[D];湘潭大学;2003年
9 周丽华;中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原因及发展: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凌小萍;技术发展的社会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85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8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