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

发布时间:2018-06-08 19:18

  本文选题:马克思 + 劳动二重性学说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1年09期


【摘要】:马克思特别重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这一学说是"对事实的全部理解的基础",而这一学说能够产生,在思想史上有两个作为前提的关键的环节,一个是劳动产生价值的思想,一个是对劳动进行一般和特殊的区分。这两个关键环节也就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理论来源。这两个关键的思想基础分别由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提出的,但是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由于哲学上的根本局限性,都没有从这些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前进。马克思吸收了这两种思想作为基础,并且在哲学上产生了根本性的超越,从而产生劳动二重性学说,这一学说既使得经济学发生根本变革,也蕴含着一种新的哲学。
[Abstract]:Marx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heory of duality of labor. It is considered as the basis of "all understanding of facts", and this theory can be produced. There are two key links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One is the thought of labor value, the other is the general and special distinction between labor and the two key links.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Marx's theory of duality of labor. These two key ideological bases were proposed by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Hagel, but both classical economics and Hagel did not advance further from these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of philosophy. Marx took these two ideas as the basis and was in philosophy. A fundamental transcendence has been created, resulting in the theory of duality of labor, which has made fundamental changes in economics and a new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F014.2

【共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陈斌;私营经济发展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6 皮立波;现代都市农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寇全安;黄土高原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姚慧琴;经济危机成因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9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申建中;民事再审程序改造及再审之诉建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薇;“债转股”的进退机制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4 刘德霞;清末新政工商改革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于民;在中世纪和近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7 王耘;论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涵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应峰;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条件下的国家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彭金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10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征;学习《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必须注意马克思所运用的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孙树青;;最先批判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J];经济研究;1981年08期

3 刘永佶;论《资本论》逻辑的主体[J];兰州学刊;1982年03期

4 唐咸正;;马克思的经济细胞学及其现实意义[J];学习与探索;1982年06期

5 魏埙;《资本论》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J];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S1期

6 许涤新;马克思对待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科学态度[J];世界经济;1983年09期

7 冯立天 ,赵青平;论马克思的计划经济思想[J];经济问题探索;1983年10期

8 朱谱瑞;李翔华;;马克思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理论上的伟大贡献[J];当代财经;1983年02期

9 高凤岐;;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的形成——读《57—58经济学手稿》札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10 季哈诺娃;郜华;;《资本论》中的总体原则和对原始生产关系的论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德海;;马克思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林致远;;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当代价值[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黄文忠;;关于马克思“8倍于本人劳动”的论述——怎样界定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中的起始点资本家[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王岩;;马克思《资本论》中科学发展观探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邵腾;;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回归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上的整合研究(提要)[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6 蔡秀玲;;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与改革开放后中国“中间阶层”研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邹东涛;;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之我见[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吴栋;吴晓明;王力;;科学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萍;;马克思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开拓性研究[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希魁;重温马克思的“流动人口”说[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亮;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了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步德迎;萨缪尔森与马克思的经济学[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4 解保军;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N];光明日报;2006年

5 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对马克思关于“私有制”、“公有制”问题的再解读[N];北京日报;2008年

6 李华芳;与马克思一起对话亚当·斯密[N];东方早报;2010年

7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卢周来;福特,马克思,中国经济学家[N];中国经营报;2008年

8 胡为雄;马克思关于“上层建筑”的论述(中)[N];学习时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晓光;在“商品”与“细胞”之间[N];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记者 徐磊;重读《资本论》找“危机”出路[N];苏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赵辉;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动态[D];南开大学;2009年

3 徐峗;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存在论基础[D];复旦大学;2003年

4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5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6 李晓冬;所有权内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鞠惠冰;消费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梁玉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D];厦门大学;2000年

10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格日勒图;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2 邓军;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杜长征;马克思恩格斯第三配置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柴秀波;马克思的“劳动”与“实践”概念辨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高惠芳;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与中国城乡关系问题[D];兰州大学;2008年

6 于雅;经济人和经济发展—批判与反思[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赵锦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8 侯建国;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新探[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王龙锋;论马克思的市场配置资源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伟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96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996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