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系统考察
本文选题:生产关系 + 所有制 ; 参考:《学海》2013年01期
【摘要】: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由所有制和依赖关系构成的二维理论体系,二维生产关系理论是正宗的马克思的理论。但受前苏联所有制教条影响,我们长期仅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导致生产关系理论的重大缺憾,因此当前急需研究和发展马克思的依赖关系理论。本文通过文本研究,发现二维生产关系理论在马克思的早期论著中就有思想雏形,但是在他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才正式形成,最后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以完善。然而,即使是在所有制范式的政治经济学即《资本论》中,马克思仍然运用了依赖关系理论。所有制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以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而依赖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人们在生产中的交往与合作关系的规律,以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理论解答。所以,后者对于当下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来说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s actually a two-dimens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composed of ownership and dependence, and the theory of two-dimensional production relations is the authentic theory of Marx. However, influenced by the doctrine of ownership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e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former and ignore the latter for a long time, which leads to the great imperfection of the theory of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udy and develop Marx's theory of dependence relationship at present. 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theory of two-dimensional production relations had the embryonic form of thought in Marx's early works, but it was only in the German ideology co-written by him and Engels that it was formally formed. Finally, it was perfected in the < 1857-1858 manuscript of Economics. However, even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ownership paradigm (Capital), Marx still applied the theory of dependence. The main task of ownership theory is to reveal the laws of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extinction of capitalist economy and society, to provide theoretical weapons for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to rely on the main tasks of theory. It is to reveal the law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 in production,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olution for the orderly operation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refore, the latter has mor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研究院;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批准号:11YJA790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091.91;A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程启智;;论马克思生产关系二维理论:所有制和依赖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2 程启智;;物的依赖关系与马克思主义产权经济学之当代重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小龙;陈必辉;;依赖关系是马克思分析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关系理论吗?——与程启智教授商榷之一[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2 吴小龙;陈必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与程启智教授商榷之二[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3 刘和旺;;马克思与诺思制度分析方法之比较——兼论宏观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J];学习与实践;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程启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系统考察[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程启智;;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二维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系统考察[A];“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程启智;;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两个维度:要素生产力和协作生产力——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的发展与借鉴[A];“外国经济学说与当代世界经济”学术研讨会暨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20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程启智;内部性与外部性及其政府管制的产权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12期
2 汪丁丁;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孝国;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资本论》中所有制的含义[J];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06期
2 张爱军;韩影;;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3 黄声仲;对《关于生产关系内部辩证法的探讨》一文的一点看法[J];求索;1982年03期
4 邢贲思;;历史唯物主义生产方式原理应当再认识(文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8年02期
5 赵平之;论经济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根据[J];青海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6 刘朝;论马克思的所有制一般理论与我国所有制改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3期
7 任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问题[J];人文杂志;1980年02期
8 杨乐;对所有制的一点浅见[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9 季象图;安徽省哲学学会年会简介[J];哲学动态;1985年03期
10 杨耕;《哲学的贫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J];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钧;;第六讲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A];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C];2004年
2 马绍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辩证思考[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4 赵书刚;;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确立的客观依据[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5 雷云;;关于毛泽东思想若干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6 潘信林;;毛泽东有关行政发展路径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7 马西恒;;治理经济危机应走出经济中心主义的思维[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陈金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人的全面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马莹伯;;人性问题探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10 刘俊义;;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统一性[A];新境界·新成果——黑龙江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闵树海;牢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N];辽宁日报;2001年
2 郭萌;邓小平的思维方式变革与模式创新[N];协商新报;2005年
3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朱应海;全面理解“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N];莱芜日报;2006年
5 中共广东省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肖志恒;深刻认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N];光明日报;2002年
6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 宋福范;党的先进性的时代特征[N];经济日报;2005年
7 王伟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N];人民日报;2000年
8 王修智;“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N];人民日报;2003年
9 程恩富;不应误用“重建个人所有制”[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赵家祥;两个“决不会”原理的深刻启示[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2 徐先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盛辉;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历史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柳国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田要武;邓小平改革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汪绪永;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8 冯溪屏;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刘伟;马克思的自由概念[D];南开大学;2009年
10 崔予姝;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浪;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再认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秀华;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探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戚盼姣;浅析马克思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得失及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张眯;马克思“三形态”理论视野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陆玉珍;论和谐社会的唯物辩证法根据[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宾;邓小平矛盾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孙晓歌;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流云;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冯衡;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D];湘潭大学;2006年
10 吴华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公平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15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1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