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拆迁中情绪事件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16 20:37

  本文选题:禀赋效应 + 情绪事件 ; 参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情绪事件时有发生。从行为经济学有关禀赋效应和财政幻觉的视角可以剖析由拆迁引发情绪事件的认知根源和制度基础,揭示我国拆迁中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对于财产拥有者而言,禀赋效应使其视"家宅如城堡",它是个体的人格财产;对于财产征收者而言,财政幻觉使其视之为可用货币计价和任意替换的资产。对同一财产对象,两种不同的价值评价模式并存,这内在地包含着情绪冲突的可能性。这一冲突在中国特定制度安排下会转化为激烈的情绪对抗。我国征收制度存在多重弊端,除了征收行为缺乏应有的约束以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单一化、行政化可能是导致拆迁纠纷最重要的制度根源,因此,制度调整应向着市场化的方向推进。遏制和防范情绪事件的改革措施和政策建议是:用市场机制获取所需财产;以高于市场价值补偿;避开高主观价值集中的区域或放弃征收;推行严格的征收约束机制。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emotional events triggered by demolition have occurred from time to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about endowment effect and financial illusion, the cognitive root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of emotional events caused by demolition can be analyzed, and the mechanism of emotional events in demolition can be revealed in China. For the property owner, the endowment effect makes him regard the house as a castle, which is the personal property of the individual; for the property expropriator, the financial illusion makes him regard it as an asset that can be valued in currency and replaced arbitrarily. For the same property object, two different valuation models coexist, which contains the possibility of emotional conflict. This conflict in China's specif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ill translate into fierce emotional confrontation. There are many drawbacks in the expropri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part from the lack of proper restrictions on the expropriation behavior, the unit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mechanism may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source leading to the demolition dispute. System adjustment should be pushed forward in the direction of marketization. The reform measure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containment and prevention of emotional events are as follows: to obtain the required property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to compensate for higher market value; to avoid areas with high subjective value concentration or to abandon expropriation; and to carry out strict expropriation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系;
【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900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F06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2 陈国富;卿志琼;;城乡分割、程序失范与农民利益——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的经济学分析[J];开放时代;2007年05期

3 卿志琼;;同情介入决策的实验研究:基于“狡猾的收废品老伯”实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0年04期

4 陈国富;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建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2 王慧娟;贾永飞;;南京市郊区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3 张红雨;;农民失地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保平;;农地过度征收及其制度约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程世勇;;北京地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模式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6 林丹;;我国征地补偿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期陈;胡志平;;征地议价:政府与市场的和谐构建[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8 成得礼;;对中国城中村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角度[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9 周昕皓;胡妍;;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土地财政与城市扩张的相关性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2期

10 郭金兴;;我国城郊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新探索[J];城市;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许建明;;两岸农业合作中的土地问题与土地配置方式选择——以闽台为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穆向丽;张安录;;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建设中农用地使用权征用补偿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鹏;;乡村建设与土地发展权实现——广州市BY村的调查[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许建明;;一体化还是网络化——闽台农业合作中的土地问题与土地配置方式选择[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卿志琼;;拆迁中的情绪事件:禀赋效应、财政幻觉与公共政策——一个行为经济学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莉君;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邵挺;二元土地市场、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结构体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马凯;中国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演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穆向丽;农用地使用权征用的补偿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崔宝敏;我国农地产权的多元主体和性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林丹;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征地补偿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磊;产权效率的演进逻辑与考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刘祥琪;我国征地补偿机制及其完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未旭鹃;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胡荣鑫;农地家庭经营法权关系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良海;土地财政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陈中飞;农民工对返乡创业政策认知评价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6 孙康;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许凤丽;财政分权对土地财政影响的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树敏;论参与型征收制度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刘煜;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构建[D];郑州大学;2011年

10 夏力;土地征收程序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韩立岩;伍燕然;;投资者情绪与IPOs之谜——抑价或者溢价[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2 杜建刚;范秀成;;服务补救中情绪对补救后顾客满意和行为的影响——基于情绪感染视角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3 陈国富;卿志琼;;城乡分割、程序失范与农民利益——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的经济学分析[J];开放时代;2007年05期

4 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6年01期

5 杜建刚;范秀成;;服务失败情境下顾客损失、情绪对补救预期和顾客抱怨倾向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7年06期

6 张辉华;凌文辁;;管理者情绪智力行为模型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02期

7 余佩琨;钟瑞军;;个人投资者情绪能预测市场收益率吗[J];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8 张辉华,凌文辁;理性、情绪与个体经济决策[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05期

9 刘帮成;杨文圣;;情绪智力构思效度及作用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正,,刘澜飚;论行为经济学的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05期

2 汪镇全;行为经济学[J];经济问题;1986年07期

3 王平;行为经济学挑战正统理论[J];上海经济研究;1995年09期

4 李成瑜,杨正;行为经济学及其理论创新[J];经济学动态;1997年03期

5 李树;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与经济学的人性化取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12期

6 李成瑜,杨正;行为经济学及其理论创新[J];世界经济;1997年06期

7 薛无崖;行为经济学的颠覆企图[J];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05期

8 李存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J];求实;2004年S1期

9 王国成;当代行为经济学:挑战、应用与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加里·贝尔斯基 ,梁庆春;花得起,懂得花[J];南风窗;199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涛;;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刘文彬;;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吴鹏;;习惯、偏好与效用[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欧阳国华;;POWER及其比较优势规律:行为和制度产生的微观机理分析——基于量子力学的行为经济学诠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宪辰;章平 ;黄凯南;;资源支配权预期、学习经历与制度发生——基于南京市30个小区共享资源治理过程878个样本的经验数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田晓玲;行为经济学“助推”正确选择[N];文汇报;2009年

2 蒋占刚;“非理性”:行为经济学的独特魅力[N];经济参考报;2010年

3 陈志武/文;希勒教授对行为经济学的探究[N];经济观察报;2003年

4 陈宇峰;回到拓疆时代的行为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7年

5 梁小民;公正出效率[N];人民日报;2003年

6 梁怡;行为经济学另辟新路会否引来经济学革命[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胡希宁 鲍永升 薛世斌;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什么授予心理学家?[N];学习时报;2003年

8 董志勇;非理性也可以作出完美决策![N];上海证券报;2010年

9 经济学家 梁小民;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王敏;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金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哲学思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那艺;行为消费理论的拓展与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马姗伊;经济人的行为动机分析[D];辽宁大学;2008年

4 王淑珍;不确定条件下个体选择行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干生;关于环境的行为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4年

2 于艳飞;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行为经济学带来的挑战[D];吉林大学;2004年

3 刘国华;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郎利锋;行为经济学述评[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宝兰;超越理性假设[D];厦门大学;2006年

6 侯健;产业政策稳定性与企业理性决策相关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刘宪;退耕还林中农户经济活动的行为经济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吴有玉;代理问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宏巍;从行为经济学看优势富集效应的发生机制[D];同济大学;2008年

10 罗漩;Daniel Kahneman行为经济学思想综述[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28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28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