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关于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的争论

发布时间:2018-06-16 22:24

  本文选题:所有制 + 生产力 ; 参考:《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05期


【摘要】:本文对所有制是目的还是手段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了具体的论述。传统的国有制和市场经济相容不是无条件的,只有对传统的国有制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才能和市场经济相容。生产劳动既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又为满足人类需要提供生活资料。生产劳动效率越高,标志生产力水平越高,为人类创造生活资料就越多。因此,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革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所有制始终作为发展生产力的一种经济手段起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果选择的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这一生产关系将被淘汰;如果选择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则这一生产关系具有生产力。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key issues of ownership as an end or a means. The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state ownership and market economy is not unconditional. Only by reforming traditional state ownership to adapt to market economy can it be compatible with market economy. Productive labor is not only the most basic practical activity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provides the means of living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 The higher the productive efficiency, the higher the productivity level, and the more the means of living are created for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uman society.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based on ownership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ownership has always played a role as an economic means to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What kind of productive forces we have, we must hav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If the chosen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nno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ill be eliminated; if the chosen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n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will be productiv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
【分类号】:F0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小桦;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直接反作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思考[J];天府新论;1991年05期

2 刘新敏;;唯物史观的价值向度[J];学理论;2009年27期

3 郭景萍 ,廖小平 ,吴克昌;研究生论文摘要[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1期

4 何根富;发展生产必须研究生产力自身的规律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胡潇;旧生产关系质的改变对于新生产力量的扩张有决定作用[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6 吉彦波 ,白晋学;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J];长白学刊;1989年06期

7 祝福恩;对《矛盾论》一处理解的质疑[J];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8 力新;;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J];哲学动态;1980年01期

9 李南枋;;对一个常识问题的哲学思考——浅议物质利益问题[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肖毅敏;;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与历史唯物主义[J];求索;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佐友;;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生产力流动与重组研讨会学术讨论观点综述[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2 张占耕;;依靠创新 推动生产力 向新的高度发展——市生产力学会举行信息交流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4 毕建军;;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赵志斌;;唯物历史观的胜利[A];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C];1993年

6 陈伟;;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纪要[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8 ;评选委员会委员名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9 ;中国生产力学会历届年会资料[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10 李文成;;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军 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完善生产关系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徐圻;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N];贵州日报;2006年

3 文魁;要多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生产关系问题[N];贵阳日报;2006年

4 常修泽;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人自身解放发展的互动[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5 吴英;对马克思“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孙伟平;信息时代唯物史观的新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李瑞环;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N];人民日报;2005年

8 庞元正;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景源;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N];南方日报;2006年

10 余世英;哲学是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N];潮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年

2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王国富;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D];吉林大学;2006年

4 刘士文;创新实践社会发展动力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6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7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8 姜佑福;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D];复旦大学;2006年

9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彦伟;表象与询唤[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论社会历史进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邢玉红;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丽威;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董玲;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和合社会观之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琳;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哲学意蕴[D];辽宁大学;2011年

7 王莉莉;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李文鹏;论分工范畴在唯物史观中的方法论意义[D];广州大学;2007年

9 张开显;异化劳动理论与唯物史观[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齐向英;科学·技术·生产力[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28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28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