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新释——马克思《资本论》的柄谷行人解读
本文选题:价值形态论 + 剩余价值理论 ; 参考:《学习与实践》2013年04期
【摘要】:《资本论》可以说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在对《资本论》的诠释中,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解读颇具创造性,尤其是对价值形态论的重新诠释,为我们研究《资本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柄谷行人看来,《资本论》中的价值形态论实现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哥白尼转向",这一转向的实质就是把物所处的关系场域放到了优先的位置上,并以此来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证明了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目的。柄谷行人通过重新阐释《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及其产生的理论根源,确立了新时期的革命主体———作为消费者之劳动者,并以此为理论根基提出了以"赠与的互酬"为原理的世界共和国的观念。
[Abstract]:Capital is Marx's most important work.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apital, the Japanese scholar Han Gu's interpretation is quite creative, especially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value form, which provides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us to study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anggu pedestrian, the theory of value form in Capital realizes the "Copernicus tur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The essence of this turn is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field of relations in which things are located. And to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also proves that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s the core purpose of Marx's Capital. By reinterpreting the surplus value in Capital and its theoretical origin, Qianggu pedestrian established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of the new period-the laborer as a consumer.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orld republic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ift of mutual pay".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12&ZD107) 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资本论》哲学思想解读史研究”(2012FRGG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91.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根发;;论柄谷行人“阅读马克思”[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2 白刚;杨传社;;马克思辩证法超越形而上学的两条道路[J];东岳论丛;2009年05期
3 李飞;;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题的结构性诠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王虎学;万资姿;;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从分工与“现实的人不是人”谈起[J];江汉论坛;2012年01期
5 白刚;;作为“三大批判”的《资本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1年00期
6 刘召峰;;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对我国学者相关分歧的评析及启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06期
7 刘华萍;;试析马克思对柏拉图分工理论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5期
8 夏林;;剩余价值与物自体的生成逻辑——源于资本生产的现代性形而上学[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王虎学;;社会分化:彰显分工的社会话语[J];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10 夏林;;马克思究竟如何超越黑格尔?——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原点问题”[J];现代哲学;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林海燕;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钟志东;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侨大学;2011年
3 周尚君;《巴黎手稿》的法哲学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长虹;从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D];吉林大学;2010年
5 董新春;在历史规律与自由选择之间[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冰冰;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女性书写[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茜;马克思文学批评的审美话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宝成;马克思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丽娟;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4 刘长军;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炳炎;公共必要价值论[J];经济问题;1987年05期
2 武文军;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吗?[J];甘肃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3 顾海良;试论恩格斯晚年对《资本论》第四卷的独特理解[J];江淮论坛;1991年05期
4 李善明;赵晓燕;;《剩余价值理论》第一章 并未对斯图亚特作“总的评价”[J];经济评论;1992年05期
5 刘东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再认识[J];学术论坛;1993年03期
6 王应涛;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思考[J];江汉论坛;2001年11期
7 余陶生;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王振中,裴小革;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及其发展依据[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9 严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3期
10 周少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开艳;;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若干新思考[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2 邹东涛;;也要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钱伯海;;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4 胡钧;;提高对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5 李楠;;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郝国喜;;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运用[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7 何炼成;姚慧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8 钱伯海;;物化劳动与价值创造[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9 胡世祯;;生产劳动的物质性与产业部门的界定[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10 吴宣恭;;产权、价值与分配的关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光;剩余价值理论的新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2 刘孝新;剩余价值理论仍具适用性[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3 林振淦;非公经济还要“允许”吗 [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马岚;从劳动价值论分析非公企业的属性[N];凉山日报(汉);2005年
5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赵锦辉;三位大师与经济学的破与立[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张建华;协作价值理论悄然兴起[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黄保红;关于私营企业主性质的探讨[N];北京日报;2002年
8 贾华强;实践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新要求[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9 余永龙;第一个难解之结:关于“剥削”[N];国际商报;2004年
10 木土;开拓《资本论》当代应用新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朱志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08年
2 徐祥军;马克思利润率平均化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叶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文关怀精神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振东;“社会主义资本”范畴探讨[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5 纪超凡;马克思市场竞争理论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张馨丹;马克思主义经济竞争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经济竞争力的启示[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0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50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