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设计及效率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补偿 + 退耕还林 ; 参考:《资源科学》2014年08期
【摘要】: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一般通过政府和农户签订委托——代理契约的形式实施,设计最优的激励契约成为后退耕还林时期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不同类型农户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问题,探讨政府与高技术农户和低技术农户之间生态补偿契约的效率问题。研究显示,政府和农户经济收益信息的不对称会使高技术农户低报自己的收益以获得信息租金,获得高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增加契约的激励成本;而低技术农户获得低于标准支付的生态补偿支付,影响农户退耕还林的意愿,增加契约的摩擦成本。最后讨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如何减少生态补偿契约效率损失的对策,提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契约的设计应根据当地高技术农户和低技术农户的比例和生态环境产品的关注度进行权衡和选择,以减少契约效率的损失。
[Abstract]:The poli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is generally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form of principal-agent contract sig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The design of the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study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of returning cropland to forest in the period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ract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arme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ymmetrical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discusses the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rac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high-tech farmers and low-technology farmer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symmetry of economic income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will cause high-tech farmers to underreport their income in order to obtain information rent, to obta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yment higher than the standard payment, and to increase the incentive cost of the contract. But the low-skilled farmers get the sub-standar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ayment, which affects the farmers' willingness to return farmland to forest, and increases the friction cost of the contract.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reduce the loss of efficienc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ract b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are discuss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ntract fo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should be weighed and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of local high-tech farmers and low-technology farmers and the atten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duc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loss of contract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批准号:12&ZD072)
【分类号】:F326.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晋涛;陶然;徐志刚;;退耕还林:成本有效性、结构调整效应与经济可持续性——基于西部三省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2 王小龙;退耕还林:私人承包与政府规制[J];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3 李桦;姚顺波;;不同退耕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变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黄土高原农户微观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12期
4 庞淼;;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5 万海远;李超;;农户退耕还林政策的参与决策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10期
6 张俊飚,李海鹏;“一退两还”中的博弈分析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7 刘燕,周庆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激励机制缺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8 朱山涛,张世秋,陶文娣,吴丹,谢旭轩,岳鹏;影响退耕还林农户返耕决策的因素识别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9 蒋海;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08期
10 陶然,徐志刚,徐晋涛;退耕还林,粮食政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兵;侯军岐;;退耕还林前后农户收入结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张颖慧;;退耕还林中地方政府执行行为的演化博弈[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万红莲;;关中西部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政策实施效果及对农民生计的影响——以麟游县九成宫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杨钟贤;苏春江;满正闯;彭立;;退耕还林(草)工程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5 成定平;;农地利用结构的配置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唐增;徐中民;武翠芳;刘建国;;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最小数据法及其在民勤的应用[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7 杜建宾;李佳;;关于联合生产研究进展的述评和展望[J];北方园艺;2011年14期
8 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谢旭轩;马训舟;张世秋;;应用匹配倍差法评估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孙妍;;退耕还林工程补偿机制研究——以陕西延川退耕还枣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唯;;量刑均衡化分析——一个规范量刑的法经济学思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陈祖海;汪陈友;;市场约束前提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及其经济学分析[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谢旭轩;;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崔璐;王书明;;我国跨地区流域环境政策低效困局研究——以环渤海地区流域治理的利益机制分析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王燕燕;;对我国退耕还林的法律思考[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6 白雨;;浅析《退耕还林条例》存在的问题[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王娇妮;;我国退耕还林存在的法律问题之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张蕾;谢晨;赵金成;梁丹;戴广翠;Jeff.Bennett;王雪红;;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6年
9 张海鹏;徐晋涛;;中国的生态造林:基于市场化方式[A];低碳经济时代的林业技术与管理创新[C];2010年
10 王磊;宋乃平;陶燕格;刘艳华;;宁夏原州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兰花;林权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聂森;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孙景波;黑龙江省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王孔敬;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政策绩效评估及后续制度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Y蒠,
本文编号:2071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7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