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对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学说的质疑——基于金本位制和美国大萧条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8-06-27 10:11

  本文选题:流动性陷阱 + 金本位 ; 参考:《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04期


【摘要】: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学说应该暗含着两个重要前提,其一是货币当局具有持续的货币供给能力,其二是市场中会出现一个公众认识一致的、低得不能再低的利率,文章从逻辑的角度论证了经济中"流动性陷阱"产生前提不可能存在,并以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中最悲惨的美国大萧条为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流动性陷阱"是一个理论假说。
[Abstract]:Keynes's "liquidity trap" theory should contain two important preconditions, one is that the monetary authorities have a continuous supply of money,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re will be a public awareness and low interest rate in the market. From the 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premise of the "liquidity trap" in the economy is not possible. Taking the most tragic American depressio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economy as an example, it further confirms that the "liquidity trap" is a theoretical hypothesis.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研究》(11JZD021)的子项目《需求结构演变与经济危机发生的机理》(11JZD021-1)的中期研究成果
【分类号】:F091.348;F17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春峰,康莉;从“流动性陷阱”看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02期

2 陈丰;;流动性陷阱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探析[J];经济论坛;2009年21期

3 曾令华;我国经济近年来不存在流动性陷阱[J];经济学动态;1999年12期

4 陈丰;;金融危机下中国货币政策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基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年05期

5 王自力;是流动性陷阱还是流动性约束──再论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中国金融;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家炳;美国1807年《禁运法案》的代价与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雪梅;;美元霸权的形成、发展及其衰落趋势[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巫云仙;公债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魏峰;论杰斐逊的经济改革[J];滨州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5 高军东;;美国宪政发展的“道德表层”与“利益内核”[J];长江论坛;2010年01期

6 王渝陵;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中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的选择[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仇保兴;国外城市化的主要教训(续)[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8 董君;;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的货币霸权转移[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9 何刚;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关税自主”[J];东南文化;1994年03期

10 钟付和;证券法的公平与效率及其均衡与整合——兼论我国证券法之立法连续性不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志文;谢作诗;;无悲剧的公地制度——对哈丁模型的扩展及其验证[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红;乔治·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邹琳;英国专利制度发展史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4 王庆皓;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理论与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陈新锦;早期美国毒品控制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9 张艾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动态有效性的经济计量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尹庆民;基于博弈论的中国转轨时期银企关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楠;美国反倾销法早期发展轨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钟洪亮;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卫平;山东省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探索[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郑永超;美国新政时期证券监管制度研究(1929-1945)[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秀燕;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红;美国城市化进程与大众文化[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思远;论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商业资本及其对西进运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8 赵睿婕;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段浩静;19世纪中期美国的爱尔兰移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姜秀飞;资产价格波动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年03期

2 范从来;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3 陆军,舒元;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在中国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4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5 张屹山;张代强;;前瞻性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6 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7 欧阳志刚;王世杰;;我国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与产出的非对称反应[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8 王煜,高材林;1998年1—8月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金融研究;1998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庆明,孙向光;从预期的角度看中国“流动性陷阱”[J];商业研究;2003年20期

2 ;图书推介[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8期

3 郝延伟;廖佳;;萧条经济学研究——关于“大萧条”研究的文献述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汪翔;一种值得注意的新型动态经济理论——评赖特的《动态经济学导论》[J];世界经济研究;1987年06期

5 叶玉书;;从颠簸、慢车道到衰退——再论“长波理论及9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的展望”[J];(财苑)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6 刘志阳;“凯恩斯陷阱”与中国宏观经济现实[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蒲艳萍;中国经济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3年04期

8 王志刚;;奥巴马总统首席经济顾问罗默经济思想评介[J];经济学动态;2009年11期

9 杜平;;后危机时代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比较和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8期

10 ;人物[J];小康;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惠昶;张强;;马克思对货币银行理论的创新——古典货币数量说批判[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2 顾建伟;;再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地位[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范从来;董书辉;;金融危机、收入结构与经济波动[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王璐;杨阳;;后危机时代之经济危机理论再阐释:明斯基的视角[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5 朱奎;程恩富;;欧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渊源与发展[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6 任治君;;价值与价格,,货币与汇率[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胡凯;屠卫;;弗里德曼规则、托宾效应与经济增长[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杨文进;;论宏观体系的马克思经济学[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孙寿涛;;保罗·斯威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享论;贸易可控制货币的兴衰[N];中国贸易报;2001年

2 盛宏清;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论争及启示[N];浙江日报;2005年

3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凯恩斯主义的胜利回归[N];东方早报;2008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义平;凯恩斯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N];西安日报;2009年

5 杨春学 谢志刚;国际金融危机与凯恩斯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金金;新经济仍会出现大萧条[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7 牧歌;流动性过剩与凯恩斯陷阱[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8 上海交大经院教授、博导 胡海鸥;我国经济学技术运用的“早熟”之忧[N];上海金融报;2009年

9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岸元;应对危机需要新的思想体系[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10 孙立坚 陆莉娜;新古典主义学派更有说服力吗?[N];经济观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如祺;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常玉春;货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6年

3 周寂沫;论货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段彦飞;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窦祥胜;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6 刘明国;经济长期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曾伟军;论我国贷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2 李慧杰;利率决定与经济增长:动态化的IS-LM模型及实证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3 章泽武;中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马端辉;产业—职业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5 李浪;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冯晓英;货币内生性研究—一个经济思想史的视角[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3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73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a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