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基于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的分析框架
本文选题:区域碳减排 + 工业化 ; 参考:《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9期
【摘要】: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基于构建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和中国1995—2011年30个省份7大部门CO2排放量及相关数据,分析工业化、城镇化的动态边际碳排放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国工业能源利用率较低,工业规模扩张的边际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但工业比重的边际碳排放量却呈现上升趋势,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3.81吨/万元和56.58MT(百万吨);城镇人口比重及商业规模的边际碳排放量波动幅度不大,其17年平均值分别为0.67吨/万元和6.83MT。进一步地,各地区间工业化、城镇化的边际碳排放量差异显著。由于经济(人口)规模的差异,工业(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提高的边际碳排放量,东部地区要远大于中西部地区;相反,由于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工业(商业)增长的边际碳排放量,中西部地区远大于东部地区。因此,为实现碳减排,各地区应制定差异化的工业化、城镇化政策。
[Abstract]: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but it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also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LMDI "two-layer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ethod" and the CO _ 2 emissions from seven major sectors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5 to 2011,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expansion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but the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proportion showed an upward trend, due to the low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energy in China. The average value of 17 years is 3.81 tons / 10,000 yuan and 56.58MT (million tons), and the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commercial scale do not fluctuate. The 17-year average is 0.67 tons / 10,000 yuan and 6.83 MTT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population),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dustrial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is much greater in the eastern region tha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on the contrary, due to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y level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commercial) growth in marginal carbon emissions, the Midwest far larger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achiev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all regions should formulate differentiat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polici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工业增长模式研究”(批准号08AJY032)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批准号NCET-10-0409)
【分类号】:F424;F299.2;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庆一;;中国2007年终端能源消费和能源效率(上)[J];节能与环保;2009年02期
2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5 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6 张毅;夏炎;;工业化过程中碳排放消费建设比的演变规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2年02期
7 林伯强;孙传旺;;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8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河南省农民增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3 刘学;刘剑峰;;第三产业清洁生产的原因、意义和建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刘学;刘剑锋;;发挥第三产业节能作用[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6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7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8 李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9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10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孙立成;区域食物—能源—经济—环境—人口(FEEEP)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王道臻;外国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邵咪咪;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的环境污染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D];南京大学;2011年
5 邓军;适度工业化、技术进步与应对能源挑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小姣;低碳经济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传璞;开式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动态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黄飞鸿;基于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升;曾静静;张志强;;国际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比较分析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2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3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4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5 韩立岩;蔡红艳;郄冬;;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2年02期
6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7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8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9 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J];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10 刘霞辉;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泰;张军委;万丽娟;;重庆市碳排放量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8[J];探索;2010年03期
2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解天荣;王静;;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比较研究[J];综合运输;2011年08期
4 刘树芬;马前涛;孙俊;;云南省碳排放的估算与评价[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1期
5 苗红萍;;俄罗斯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浅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年06期
6 王云丽;涂建华;赵媛;;未来十年中国煤炭碳排放量预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10期
7 胡彩梅;韦福雷;王攀;刘黎明;;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情景预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12期
8 JayantSathaye;PattyMonahan;AlanSanstad;刘晓航;;能源部门降低碳排放量的成本:中国、印度和巴西三国比较研究[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年04期
9 夏璐;王琪;程兆兆;;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J];大家;2012年14期
10 石红莲;;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对策探析[J];理论月刊;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潘月红;;山东省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影响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夏银凤;苍大强;宋阳升;金永龙;王宝军;;钢铁厂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开发与验证[A];第七届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金仲文;;温室气体减排:各国正在做什么[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侯丽;中美相约压缩碳排放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汪洋;扭曲的碳排放量[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早报记者 俞凯;人均碳排放量静安区居首位[N];东方早报;2011年
4 记者 简非 实习记者 徐燕燕;碳排放量激增创历史新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记者 雷德芝;每年减少碳排放量超100万吨[N];广元日报;2012年
6 特派记者 甘霖 李舒瑜 任琦;把碳排放量印上水费电费单[N];深圳特区报;2013年
7 首席记者 姜澎;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创新高[N];文汇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薛明邋贾大雷;计算你的“碳排放量”了吗?[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记者 樊丽萍;上海碳排放量增速有所放缓[N];文汇报;2009年
10 记者 赵志国;第三方碳排放量审核制助力绿色世博[N];中华建筑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会宁;基于碳排放量的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莉娜;成都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孙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3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4 庞清尹;广东省进出口贸易中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王蕾;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6 刘亚男;辽宁产业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7 颜晓卉;城市碳排放量与气温变化关联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8 张美玲;青岛市碳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李品;煤炭价格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10 漆延安;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行业减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17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17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