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整体把握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基于生产方式的范畴
[Abstract]:The focus of the latest debate on the subject of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debate on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Although different view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he common problems of all sides in the debate a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view of the theorists on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is confined to the level of political economy, while the methodology is unable to get rid of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way of thinking of linear causality determinism of Stalinist dualistic antagonism. Therefore, we can not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accurately. Proceeding from the integral character inherent in Marx's ideological system, following Marx's consistent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he understands and grasps it through overall refle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is an intermediary category at the first level of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its essential stipulation lies in providing an intermediary or platform for the real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meaning of the category of production mode itself is the form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n the general sense, and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form of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is division of labor,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o realize a certain form of division of labor. Collab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to provide a platform.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F0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包先建;1997年以来国内关于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述评——兼论生产方式的内容结构及其相互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5年08期
2 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黄涛;韩鹏;;再论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基于人类社会生产变迁史的思考[J];西部论坛;2012年03期
3 刘力永;;从萨特到普兰查斯:瓦解“经济决定论”的逻辑之旅[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4 张宇;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J];辽宁财专学报;2003年01期
5 孟捷,杨志;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12期
6 冀纯堂,郭冠清;重新理解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7 许光伟;;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再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改革开放30年成功实践的理论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8 杨寄荣;;资本对自然的无偿占有与劳动价值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9 李保民;;我国城乡就业一体化的路径转换及其优化方向[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10 钱箭星;;《资本论》与当代经济增长范式革命[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延晶津;;《资本论》与资源型城市政府引导性可持续发展探析[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卢晨;周小亮;;契约理论视角下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结构扭曲成因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于金富;;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研究之一[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4 刘刚;;生产方式变革中的逻辑关系——不同分析框架的比较和新框架的提出[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5 吴江;;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认识[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6 侯风云;;政治经济学学科地位及相关问题思考[A];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0次会议论文集(第一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淑萍;我国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协同的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刘芳;悲剧和希望[D];复旦大学;2011年
4 兰玲;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雪;科技资源商务转化机制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郭冠清;企业制度演进大纲[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8 曾玉林;中国林业社会化变革与发展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张留建;新经济时代的柔性生产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张秀武;技术设计的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2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邹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银;滁州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现状与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李婷婷;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宋艳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山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志江;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的教育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苓妃;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有斌;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刘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法经济学思想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兆永;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方式”─—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研究之一[J];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04期
2 邱泰如;应如何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的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3 于金富;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的基本理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研究之一[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3期
4 胡世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的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6期
5 姚挺;应从《资本论》范畴的逻辑体系理解生产方式[J];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08期
6 卫兴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01期
7 胡钧;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与卫兴华同志商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2年06期
8 胡钧;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经济学家;1997年02期
9 马家驹;蔺子荣;;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经济研究;1980年06期
10 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中的生产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希福;;制度的本质及其起源的唯物史观解析[J];天府新论;2006年04期
2 李辛;;《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当代现实》[J];哲学动态;1989年05期
3 张红;;唯物史观下人的历史发展过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魏森杰;吕浩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J];学理论;2011年18期
5 贾英健;从全球化视角看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6 梁树发;;试谈唯物史观同“技术决定”论的对立[J];哲学动态;1987年05期
7 侯树栋;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学说再思考[J];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8 徐春;;社会形态与文明形态辨析——唯物史观研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林常清;王海平;;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奉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10 田鹏颖;;社会工程哲学——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转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2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4 阎孟伟;“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基本精神[N];天津日报;2004年
5 贾英健;唯物史观的研究路向[N];光明日报;2005年
6 北京 吴英;唯物史观提供的仅仅是方法吗[N];北京日报;2008年
7 张越;“唯物史观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2年
8 王时中;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10年
9 田野;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共同成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世科;吴英:对唯物史观基本解释模式的重新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孔伟;信息技术视域中的社会生产方式[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大鹏;自然与技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D];复旦大学;2003年
6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7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10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5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239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2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