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能源使用、碳排放与我国全要素碳减排效率

发布时间:2018-07-16 12:38
【摘要】:本文基于生产理论的CO2减排效率的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我国CO2减排效率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能源使用和CO2排放两种技术的进步与效率对我国30个省区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并运用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建立以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为投入要素,以GDP和CO2排放为产出的分别基于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分别测度全国30个省区1995—2010年期间全要素CO2的减排效率。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0个省区的全要素CO2减排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1995—2010年间,在全国30个省区中,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技术因素对CO2减排效率和CO2减排效率的变化率有较强的正影响,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技术效率和技术水平是提升我国全要素碳减排效率的关键因素。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prod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decompos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and CO2 emission on the CO2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directionality distance function, the DEA model with capital, labor and energy as input elements, GDP and CO _ 2 emission as output is established, which is based on input-oriented and output-oriented scale reward invariant, respectively. The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O 2 between 1995 and 2010 was measured in 30 provinces of China. On this basi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O2 emission reduction in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are analyzed empirically. From 1995 to 2010, it is found that the technical factors of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have a strong posi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CO2 emission reduction efficiency in 30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At present,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level of energy use and carbon emission is the key facto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otal fact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D014);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3011)的资助
【分类号】:F22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方差分解[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2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3 袁晓玲;屈小娥;;中国地区能源消费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年09期

4 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5 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 林伯强;孙传旺;;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7 涂正革;;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八大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3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彦强;时慧娜;;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进展述评——1998~2011年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评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7 王卓理;宋帮英;;基于DEA的煤炭效率测算及随机性趋同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8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9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10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纪玉山;赵洪亮;;中国在国际碳博弈中的立场解析[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9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李文超;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瑞军;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富国;基于交流母线的光伏逆变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改进作用机制实证研究——兼论“十一五”末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合理性[J];财经研究;2007年07期

2 周鸿,林凌;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因素分析:1993—2002[J];产业经济研究;2005年05期

3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4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5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6 彭新建;王瑞琛;张新平;胡庆生;张飞凤;;国际天然铀价格走势分析[J];世界核地质科学;2006年03期

7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8期

8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0年02期

9 张帆;中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估算[J];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10 姚洋,章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震宇;宋冬林;;中国化石能源使用可持续性评估——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2 武学功;关于制订隧道窑能源使用标准问题的探讨[J];硅酸盐通报;1982年04期

3 韩暖生;;1991年1—3季度能源使用情况简析[J];北京节能;1991年04期

4 Els Jonckheere;;能源使用总有改进空间[J];中国设备工程;2009年11期

5 陈定茂;节能技术能满足未来的需要且不增加能源使用量[J];环境科学;1988年02期

6 杨永华;诸大建;胡冬洁;王辰;;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关系模型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7年01期

7 杨永华;诸大建;王辰;宋静;;经济学视角的能源使用与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1期

8 李胜贤;刘俊Y,

本文编号:2126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26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1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