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增长——德拉格兰德维尔假说的检验
[Abstract]: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increase of capital - labor replacement elasticity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 In this paper ,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alternative elasticity on economic growth is explained theoretically , and the substitu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and labor in various provinces in 1978 - 2008 is estimated by standardized supply plane system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0205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JC790269) 2009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基地建设 西南财经大学“211”三期青年教师成长项目及经费资助
【分类号】:F014.2;F061.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2 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年12期
3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4 蔡f ,都阳;区域差距、趋同与西部开发[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5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6 刘木平,舒元;我国地区经济的收敛与增长决定力量:1978~1997[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付文林;沈坤荣;;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德胜;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解释[J];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许鹿;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4 张跃,王天龙;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的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张琴;;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资源禀赋状况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0期
6 李靖宇,杨海峰;关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现实论证[J];长白学刊;2004年01期
7 连玉君;人力资本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机制———兼论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策略的选择[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8 张昊光,姜秀兰;必须防止外资拉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J];财经科学;2004年02期
9 孟昌;区际分工转型中的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变[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10 汪锋,张宗益,康继军;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A];乌蒙论坛[C];2006年
2 刘义甫;;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思考[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姜照华;许莉;赵奥;;经济增长核算的分配理论及方法:对中国的测算[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红宇;;城乡统筹: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结构转换与制度创新[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张广胜;江金启;;我国农村区域收入不均等变动趋势的经济学解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张兴;;经济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A];山东省首届服务业发展论坛优秀论文选[C];2007年
10 刘世雄;卢泰宏;;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二维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为;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4年
2 柏定国;基于项目管理的县域文化产业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3 夏海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4 陈金良;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6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廷惠;微观规制理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颖;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卫奇;江苏省地区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唐永;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屈珍国;吉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易长清;重庆市促进自主创新的对外开放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何彬;中国地区工业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宋翠玲;对中国区际经济金融发展的一种分析框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迎霞;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8 张梅;国内区际贸易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9 褚清华;甘肃再度工业化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吕俊;试论西部大开发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2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3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5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6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7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J];经济学(季刊);2004年02期
8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9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10 李扬;;收入功能分配的调整:对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现象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2年07期
,本文编号:2134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3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