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从稀缺性假设到双约束假设——由贫困问题引入的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8-07-31 18:51
【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认为,我们只有有限的资源,却要满足无限的欲望,因此,社会生产和消费只能是"有限——无限"模式。然而,稀缺性假设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即从主客观的不同范畴进行比较,而且这个错误完全掩盖了贫困问题存在的根源——生产相对过剩。而事实上,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源和需要都会面临一定的约束。也就是说,相对于生产和消费的主观无限性,生产和消费各自都面临着现实的约束,即资源的有限性和各种消费约束。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正确基础之上,从"资源和需要双约束假设"出发,才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生产过剩→失业→贫困"因果关系链,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scarcity hypothesis of western mainstream economics holds that we only have limited resources, but we have to satisfy unlimited desires. Therefore, soci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an only be "finite-infinite" mode. However, there are obvious logical errors in the scarcity hypothesis, that is, the comparison is made from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and this error completely covers up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of poverty, namely, the relative excess of production. In fac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resources and needs will be faced with certain constraints. In other words, relative to the subjective infinity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oth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re faced with practical constraints, that is, the lim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various consumption constraints. Therefore, only by going back to the correct found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and proceeding from the hypothesis of "resources and needs with two constraints" can we logically put forward the causal chain of "overproduction and unemployment and povert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作者单位】: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论》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及其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11DGL007)的成果
【分类号】:F01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 周肇光;关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假设的理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2期

4 程恩富;生产性管理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J];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5 王东京;;澄清经济学的三大问题[J];中国改革;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毅;人口压力、环境容量与贫困阴影——解决三大问题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李,

本文编号:2156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56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c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