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碳排放福利绩效研究:基于G20数据

发布时间:2018-08-11 10:27
【摘要】:构建了一个碳排放福利绩效指标,通过LMDI因素分解模型将碳排放福利绩效总效应分解为技术效应与服务效应,在此基础上对G20国家1990-2007年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巴西、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根廷和法国的碳排放福利绩效均值较高,而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绩效增长较快;(2)巴西的技术效应为负,但服务效应在G20中最高,印度的技术效应和服务效应同时为负;(3)中国碳排放福利绩效较低,虽然技术效应最高,但服务效应最低,导致总效应为负值。最后,对中国的低碳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Abstract]:A performance index of carbon emission welfar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total effect of carbon welfare is decomposed into technical effect and service effect by LMDI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Based on this, the performance of G20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07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empiric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razil, Indonesia, India, Argentina and France had higher average carbon welfare performance, while Germany, Britain, France and other European developed countries had higher performance growth; (2) Brazil had a negative technological effect. But the service effect is the highest in the G20, the technology effect and the service effect are negative in India; (3) China's carbon emission welfare performance is low, although the technology effect is the highest, but the service effect is the lowest, resulting in the negative value of the total effect.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China.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2 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2009年04期

3 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

4 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9期

5 潘家华;人文发展分析的概念构架与经验数据——以对碳排放空间的需求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李向阳;李瑞晴;;低碳城市的缘起与发展路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李向阳;李瑞晴;;低碳城市的缘起与发展路向[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王爱兰;;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及潜能比较[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5期

6 王爱兰;;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意义[J];创新;2010年04期

7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8 初昌雄;;低碳经济及其发展路径:一个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0年06期

9 简盖元;王灿雄;冯亮明;;二氧化碳排放与福建经济发展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年11期

10 张磊;;全球减排路线图的正义性——对胡鞍钢教授的全球减排路线图的评价与修正[J];当代亚太;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康晓;;绝对收益与相对收益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兼论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可能贡献[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2 黄洁;李开绵;叶剑秋;刘永花;;中国木薯产业化的发展对策[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白燕冰;;德宏石斛产业化发展的思考[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4 林希昊;李海清;杨梅;;光照及土壤条件对金心巴西铁树生长的影响[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其他热带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5 吴巧生;余国合;;能源消费与人文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赵建军;郝栋;;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邢继俊;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地理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晨星;全球环境治理主体结构模型建构及经验验证[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进雄;基于主设备优化运行的火电厂节能方法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石红莲;低碳经济时代中美气候与能源合作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罗汉武;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测度分析及政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高波;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响;低碳经济视角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李长治;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志琰;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艳萍;国际气候政治博弈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杨勇辉;低碳经济视角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选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白亚腾;大屯煤电集团低碳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陈铁军;山西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刘小溪;国际环境干预与中国环境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鲁莉莉;钢铁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2 张雷;;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3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03期

4 何建坤,刘滨;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J];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5 马颖;论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思路[J];世界经济;2002年04期

6 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年10期

7 钟晓青;吴浩梅;纪秀江;朱海燕;易霞俊;;广州市能源消费与GDP及能源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8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9 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军超;钱乐祥;李明杰;;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云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汪毅霖;蒋北;;植入生态文明指标的省际间人类发展比较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自由发展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3 朱成全;蒋北;;基于HDI的生态文明指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8期

4 宁高宁;;食为天[J];中国企业家;2009年21期

5 韩雪梅;马振民;王惠;;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王矿;庄佳;;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9期

7 朱成章;;简析能源发展指数[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8 刘锋;;以“生态足迹”的方法衡量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田辉;孙剑平;朱英明;;HSDI:植入环境敏感性因素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J];中国软科学;2007年10期

10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曹斌;石龙宇;;基于生态效率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及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排名升至85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2 黄君洁;;地区差距、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蒋远胜;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A];“全球农业科技与发展评估”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路战远;;内蒙古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现代畜牧业装备创新与产业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杰;邹毅;匡耀求;黄宁生;;广东省县域级人类发展水平评价[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观点看待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8 S.A.KHADER;郭瑞玲;周晓红;闫甜;黄冰;;绿色生产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完整阐释[A];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实;;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5年

10 石敬华;潘光;李恒庆;由希华;丁君;;济南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群 黎越;共同推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取得积极成果[N];经济日报;2010年

2 记者 莽九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N];人民日报;2010年

3 记者 吴绮敏 莽九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五次峰会在首尔举行[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谭武军 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 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景卫 驻美国记者 温宪 驻西班牙记者 丁大伟;国际舆论高度关注胡锦涛出席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吴绮敏 莽九晨;中方评价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积极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6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沈丁立;二十国集团峰会应把握正确方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经济比较研究所 薛磊;二十国集团的艰难转型[N];文汇报;2010年

8 本报高级编辑 丁刚;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争吵中前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张丽霞;大连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中上发达国家水平[N];大连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吴绮敏 杨讴;胡锦涛主席将访问奥地利 并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唐颖;全球治理中的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D];外交学院;2010年

2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田辉;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圣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福祉空间地理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徐家林;“人文发展”的维度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6年

7 区志权;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竞技田径的综合分析与管理体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s,

本文编号:2176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176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8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