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经济人”假设、经济机制设计与效率不减原理
[Abstract]:One of the main tasks of economic analysis is to analyze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operation and design economic mechanism. As "new economic man" needs the support of good economic operation mechanism, it can not be taken as the premise of economic analysis. In the face of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arket opportunistic behaviors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t is possible to substitute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and "new economic man"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n economic man", and that "people are both selfish". The egoistic bourgeois concept draws a clear line and avoids the dilemma that "New Economic Man" needs to be supported by a good economic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cannot be used as a prerequisite for economic analysis. And it can provide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analyzing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eventing the opportunistic behavior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 The principle of non-reduction of efficiency points out that the economic mechanism of satisfying the real preference of "economic man" does not prevent "altruistic economic person", that is, "new economic person", from showing his true preference for altruistic altruism. It ensures that the mechanism obtained under the hypothesis of "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man" should not be reduced in the practice of market econom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ypothesis of the existence of "economic man" to the innovation of economic theory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s discussed.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07207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103203) 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项目(20080533105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JC790260) 中南大学人文社科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RWSK008);中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1QNZT237)
【分类号】:F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伍山林;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绩效[J];财经研究;2002年01期
2 周其仁;;信息成本与制度变革——读《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3 伍希;;“经济人假设”的硬伤与超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年23期
4 王家辉;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5年15期
5 杨承训;;用科学发展观之创新理论澄清“经济人”迷雾[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6 刘瑞;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没有“经济人”的位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7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8 方兴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理论假设——对程恩富教授“四大理论假设”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许兴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如何看待“经济人假设”——与程恩富同志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伟;刘学振;李洁勇;;博弈论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2006年04期
2 汪丁丁;;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导论(续)[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3 方芳;杨琦峰;张斯航;;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囚徒困境”博弈研究[J];当代经济;2008年12期
4 范锡文;;和谐视角下的自利行为与制度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5 朱殊洋;;物价参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考察[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6 刘艳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7 尚会永;;技术变迁与企业演化——种基于企业史向度的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8 乔榛;;马克思“社会经济人”假定与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定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9 李全伦;;企业收入分配的基本结构与测算依据:一种四维企业产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5期
10 黄福华;周敏;;封闭供应链环境的绿色农产品共同物流模式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林;;市场经济复杂性的挑战——华尔街金融危机所凸显的新古典范式窘境[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2 张存刚;田彦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人”及应用[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利卿;农产品营销渠道纵向协作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符刚;管理信息成本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郝大明;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万其刚;论人的尊严作为人权正当性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何艳桃;我国农业经营组织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方以启;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立场的根本转变[D];苏州大学;2009年
8 卢晓云;和谐利益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卢晓云;和谐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9年
10 索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静;我国私有财产权完善的法理学思考[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2 林华;论管制俘获的行政法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涂宇成;农村住房联建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石建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按劳分配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永兴;基于模糊理论的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高超;代建制项目的投资管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王默;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住房二级市场信息成本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8 木德夏;基于博弈论的动漫产业合作研发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艳;上市公司“大小非”减持动机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宇;宏观调控下中小型房地产业企业的项目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山林;中西部粮食生产区域变化与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1年02期
2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3 许兴亚;对一篇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初稿的意见[J];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01期
4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5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与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6 杨静;;“经济人”假设的反思与评判[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7 凌晓东;机制选择与经济人假设[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01期
8 周肇光;关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假设的理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2期
9 曾启贤;;经济分析中的人[J];经济研究;1989年05期
10 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对排它性受到严格限制的产权体系所进行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199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家红;论“经济人”的哲学内涵[J];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2 赵时亮;经济人的生命周期性[J];经济学家;2002年06期
3 陶爱萍,刘志迎;信息不对称及其规制机制设计[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3年12期
4 杨春学;“经济人”的三次大争论及其反思[J];经济学动态;1997年05期
5 俞忠英;“自然经济人”——中国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假定[J];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05期
6 陈躬林,井辉;“经济人”假定与经济学的发展[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丁冰;应当消除西方“经济人”分析在我国的不良影响[J];财经研究;1997年04期
8 余正敏;“经济人”现实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郭其友;承袭与诘难:“经济人”假设之演化——兼论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东方愚;谁“偷”了经济人的快乐?[J];管理与财富;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4)[C];2004年
2 邓春玲;;论经济学中的人——经济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深刻反思经济人,全面升级经济学——致全世界经济学人公开信[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石清;乌家培;;社会理性:经济学研究的一大基石[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景华;;经济学两种范式关于人性假设前提的比较分析[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欧阳君山;;还“我”本来面目——从“经济人”到“注目礼人”[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学军;;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性障碍及其矫正——基于政府“经济人”特征的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徐则荣;;试论“经济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9 宋圭武;;“经济人”问题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应瑞瑶;王瑜;;敲竹杠问题:一个治理方法的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田地;给信息不对称开个处方[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郭凯;市场调节比“信息不对称”管用[N];证券时报;2007年
3 厦门大学教授 胡培兆;经济人的原型及其“变脸”[N];人民日报;2006年
4 李仁贵;每天都会碰到信息不对称[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对“经济人”的再认识[N];光明日报;2003年
6 任言;信息不对称应用广泛[N];中国财经报;2001年
7 各界导报社副总编辑 赖甫跃;经济人的微笑[N];各界导报;2008年
8 ;政府与法治[N];文汇报;2003年
9 周诚;“经济人”新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10 复旦大学 马涛;警惕“经济人”的滥用[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龙;经济发展、劳动分工与最优社会契约[D];西北大学;2002年
2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代天宇;消费者行为、消费函数与财政货币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D];复旦大学;1995年
5 张德昌;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激励性规制改革[D];辽宁大学;2006年
6 张光华;美国次贷危机研究—基于信息经济学的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晓义;社会偏好与不完备市场的治理[D];南开大学;2009年
8 周波;知识交易及其定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赵渤;人为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肖林;市场进入管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学英;对“经济人”的哲学追问[D];湘潭大学;2002年
2 李会;斯密“经济人”的哲学思考[D];郑州大学;2001年
3 周国武;风险项目选择的信息不对称消除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张壮;简论经济人行为的伦理约束及其限度[D];辽宁大学;2006年
5 柳波;“经济人”假说与人的发展[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光夏;古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中的专利最优授权方案[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孙庆武;经济学理性的哲学反思[D];东华大学;2006年
8 刘战武;“柠檬”市场与不完全逆向选择[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陈敏雅;从“经济人”走向“伦理人”[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有祥君;公共权力占利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33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3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