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外部性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来自中国地级城市的证据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geography externality on urba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estimates and tests its influence mode. It is found that: (1)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rather than the increase of factor input scale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urban productivity growth; (2) 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factors not only have an impact on the urban production frontier, It also determin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3) 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factors have a long-term impact on urban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and the urba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istribution in China shows a marked "center-periphery" polarization.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ay to change the mode of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 urban productivity lies in the improvement of local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is also explains why some regions have maintained high-speed economic growth despite relatively low growth rates of factor inputs.
【作者单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基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学科建设项目“贸易自由化、产业关联与集聚的空间演变特征”(项目编号Y13009)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085工程建设项目“经济地理外部性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差异”(项目编号Z085YYJJ13051) 国际经贸学科群“贸易开放与产业集聚政策的相互决定——企业空间集聚的微观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085YYJ13007)资助
【分类号】:F129.9;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良文;杨开忠;;产业集聚、市场结构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2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年03期
3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J];经济研究;2006年11期
4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6 郝睿;;经济效率与地区平等: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与差距的实证分析(1978-2003)[J];世界经济文汇;2006年02期
7 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立;;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陈洁;吕廷杰;;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看我国电信改革成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4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5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6 晋盛武;王圣芳;;贸易与环境质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7 邵全权;;中国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基于单方程估计和系统估计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12年04期
8 陈昊;;对外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评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傅晓霞;吴利学;;中国地区差异的动态演进及其决定机制:基于随机前沿模型和反事实收入分布方法的分析[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10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晨;;劳动力有限供给、有序迁移与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讨论及启示[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7 刘庆和;;1949-2008年贵州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基于灰色生产函数模型的核算[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8 毕先萍;;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9 王志方;;长期经济增长下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研究——以人民币兑美元为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10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5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周明海;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测度与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王争;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与贸易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巨;初次收入分配、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潜力[D];湘潭大学;2010年
4 郭宛京;蚌埠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澄民;珠海(揭阳)产业转移工业园商业计划书[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房晓丹;土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基于长三角面板数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余玲铮;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平等与经济增长[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杰;山东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玉鸣,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2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3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4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经济的六类模型:一个研究综述[J];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5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6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8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9 孙琳琳;任若恩;;资本投入测量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10 张帆;潘佐红;;本土市场效应及其对中国省间生产和贸易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韦燕生;敖荣军;成艾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3 陶长琪;齐亚伟;;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4 王荧;;全要素生产率理论的解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王荧;郭碧銮;;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解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于永达;吕冰洋;;中国生产率争论:方法的局限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刘修岩;贺小海;;市场潜能、人口密度与非农劳动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7年11期
8 赖明勇;王文妮;;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方式——基于1952-2006年的Malmquist指数分析[J];求索;2008年11期
9 谢富胜;秦韬;;效率分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胡晓珍;张卫东;杨龙;;制度环境、技术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君卿;吴敬学;窦以文;;技术效率分析中的主要方法及其比较研究[A];纪念农村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建所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08年
2 胡志兵;;网络效应判定准则及相关概念辨析[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喜红;姚运先;谢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解决途径[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王林辉;宋冬林;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个文献综述[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5 廖建求;;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明明;;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7 |!屒修;;寇斯}搊遊x的法[x意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徐长生;;短期冲击对长期增长路径的影响[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9 王爱君;;发展经济学的多重均衡理论[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武建奇;;谁为公有制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有感于西方产权理论的私有制辩护性质[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志伟;诺奖得主马斯金:银行外部性是金融危机主因[N];证券日报;2011年
2 李仁君;假如由别人来买单[N];海南日报;2004年
3 梁小民;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罗润东 赵明(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关注劳动生产率[N];中国财经报;2002年
5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一鸣;耳目一新的《微观经济》[N];经济日报;2007年
6 高路;奥秘就在成本中[N];经济日报;2003年
7 梁琦;空间经济学:多学科的融合与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8 陈忠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N];光明日报;2003年
9 杨小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客座教授);“国内经济学者要重视经济学文献”[N];南方周末;2004年
10 陈克艰(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让市场最充分地发挥作用[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东平;中国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声萍;经济外部性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张志勇;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生态技术创新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D];复旦大学;2007年
5 惠凯;临港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6 陈丽萍;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贾丽虹;外部性理论及其政策边界[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孔伟杰;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技术溢出与经济增长[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陈美衍;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子川;现代经济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刘婷婷;基于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许沂书;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形象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纪红军;FDI引入对中国区域工业TFP和环境绩效影响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潘嗥;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差异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旭杰;基于凸约束回归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杨顺元;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及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黄新;软投入贡献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比较分析[D];兰州大学;2009年
9 安奉钧;外部性:概念解析及经济、政治两域的政府治理[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忻萍萍;制度与国际R&D溢出:中国的经验[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237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37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