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转移发生机制的理论解析与发生势差度量研究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domestic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What is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tendency and possibilit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sing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potential difference in physics for refer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by using the two-region industrial transfer model,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potential difference, industrial potential difference, cost potential difference and transaction cost potential difference.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five aspects of technology potential difference,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determine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AHP.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additive synthesis method, according to which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between regions is measured and evaluated.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实现路径及动态评价研究”(07&ZD011)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工业园区发展对江西新型工业化的促进关系研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11YJ18)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产业转移承接地职业人才培养与保障研究”
【分类号】:F061.5;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戎凯,赵静珍,李正涛,孙兰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唐晓东;中国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年07期
3 江振娜;;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4 王锦;章仁俊;;基于灰色聚类分析的中日韩三国知识水平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4期
5 彭立圣;牟瑞芳;;层次分析法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6 董春游;曹志国;;基于Rough Set和灰色关联度的煤炭企业评价方法[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刘凤雏;;西部城市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年02期
8 任胜钢;彭建华;;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比较[J];系统工程;2007年02期
9 唐献全;;层次分析法在物流财务管理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7期
10 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波;;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晓波;张俊容;;基于ANP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玉娜;李洋;;创建宜居城市的初步探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林勇刚;;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系统分析[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舒伟;张晶;严丽平;周铭;;上海市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罗正伦;;我国城乡统筹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单虹;姚方元;;物流系统的绿色度评价[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2009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美娟;陈国宏;庄花;;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世强;国家发改委公布纯碱硫酸清洁生产评价体系[N];中国工业报;2007年
2 张毅邋王优玲;我国将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N];中国质量报;2007年
3 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 于鸿君;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吴跃强;南昌荣膺“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N];南昌日报;2009年
5 记者 谢然浩;宜居城市评价体系将推出[N];经济日报;2006年
6 记者 蒋平阳;发改委发布水泥等6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N];商务时报;2007年
7 实习生 张立军 通讯员 王世松;海淀区全民参与创建工程构筑和谐社会蓝图[N];科技日报;2006年
8 记者 边丽娟;我省五市新进入百强城市行列[N];石家庄日报;2006年
9 秋伟邋娟文;深圳以“青春都市美”位列三甲[N];深圳特区报;2007年
10 马士龙 张来成;北京市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解读[N];中国信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提升西安城市竞争力的系统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程广仁;卫星运营企业规模经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文宗川;生态城市的发展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2007年
6 李尔彬;林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赵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崔宏楷;中国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张春玉;高技术研究所综合实力自我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牛苗苗;中国煤炭产业的生态效率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庄成杰;我国国民幸福指数的统计测评[D];湖南大学;2009年
2 刘俊芳;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度[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3 宋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企业建设水平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吕洪德;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邓炜;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李冰;我国商业地产市场定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曾英;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人居环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曾海波;物流标准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胡长力;融资租赁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10 徐正权;房地产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49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249589.html